中华文化论坛

主编感言

  • 开启文化盛世

    李明泉;

    <正>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一个文化的春天、文化的盛世、文化的新时代将以金色的基调在神州大地铺染、呈现、展开。这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承续与新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凝聚了先贤哲人对人类社会届六中全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大发展

    2011年05期 No.7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文艺研究

  • 川剧杰作 戏剧精品——评川剧《欲海狂潮》

    周雪珍;朱丹枫;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川剧事业生生不息。今天,川剧已经成为四川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品牌、展示地方文化的名片。在川剧荜路蓝缕、玉汝以成的道路上,徐棻是川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欲海狂潮》是川剧艺术承前启后、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川剧《欲海狂潮》自1989年公演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它的成功,既是作者心血智慧的结晶,也是振兴川剧事业的硕果,对川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1年05期 No.7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中西绘画色彩语言比较:水墨为上与光色表现

    魏红珊;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绘画艺术对色彩的诠释和运用各有精妙,自成体系,因而不同的色彩观和不同的色彩运用演绎了面貌迥异的中西绘画艺术。

    2011年05期 No.73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 论国画的“三远法”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解读

    张羽;

    "三远法"是北宋郭熙、郭思父子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总结出的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三远法"注重营造绘画意境,强调笔墨的运用效果及画家视觉审美的自由。看似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迥然异质,但在"诗画一律"的审美关照中,我们可以把绘画中的"三远法"与中国古典诗学中对意境的追求、节奏的把控及诗人心灵维度的延伸进行相互比对,从而实现诗、画艺术语言在不同审美范式间的转化与解读。

    2011年05期 No.73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 论丘东平在华中鲁艺建立和发展史上的贡献

    孙晓东;

    在中国现代革命文化史上,丘东平不仅是一位有贡献有影响的革命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在华中鲁艺短暂辉煌的办学历程中,他从任筹建委员会主任,到担任教导主任、文学系教授,直至最后殉难,在华中鲁艺的建立和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为学院贯彻文艺为抗战服务办学方针,铸造抗战文艺人才,繁荣抗战文艺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1年05期 No.7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唐长安的悠游之乐与文人园林意识的兴起

    陈望衡;吕宁兴;

    唐朝自宫廷到民间的游乐风气促进了长安各类园林建设的兴盛。皇家及贵族的园林以气势与富丽取胜,公共园林则以生活性见长,而文人郊园别业则明显凸现休闲与静修的特色。魏晋南北朝时在玄学影响下的以逃避现实、陶冶性灵为主的中国园林文化在国势强盛、文化开放的大唐一方面得到继承,另一方面则别开生面。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强烈的入世性,具体表现为游乐。此种游乐意识体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充分见出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宇宙情怀与"诗情画意"的文人情趣。文人园林意识在唐代得以真正的确立,并成为园林文化的主导地,中国的造园艺术从此步入更高的境界。

    2011年05期 No.73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 刘再复开启了红学研究的新阶段——对“红楼四书”的审美感悟

    王世德;

    该文通过对刘再复"红学四书"的研读,从"归位文学"、"感悟人生的方法论"等方面,对"红楼四书"的研究思想作了创造性解读。

    2011年05期 No.7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 管窥《红楼梦》三个日译本中诗词曲赋的翻译——以第五回的翻译为例

    王菲;

    《红楼梦》的三个日译本在日本译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受到了极大关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松枝茂夫译本(SM)、伊藤潄平译本(SI)和饭塚朗译本(AI)。本文将以《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诗词曲赋为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这三个日译本在语言表达层面和文化传递层面的翻译技巧进行欣赏评述。

    2011年05期 No.73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 胡风文艺思想之现代性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探析

    李红慧;程思义;

    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整体观的确立及现代思想文化学术资源研究的深入,胡风文艺思想烛照出丰富的现代性内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还原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特定的问题情境和精神诉求,描述出胡风对五四启蒙主义战斗传统的坚执与捍卫、深切的认同与现代自觉。

    2011年05期 No.73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网络文学生成、发展的文化归因

    赖敏;高力;

    网络文学产生于社会文化转型之时,一定意义上挽救了传统文学的发展颓势。网络文学具有的明显的后现代消费文化特征,说明其生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文的思考是:在经历十多年大众狂欢之后,网络文学曾立足于世的特点会不会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如何提升网络文学的品位和档次,且避免过度技术化带来文学的异化,并提出了借力精英文化,在相生相克之中走向综合,共同致力于一个正常形态文化机制的建构的主张。

    2011年05期 No.73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 拓展灾难文学写作的自觉之路——伍松乔《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研究

    孟美辰;

    "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是四川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重要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灾难文学也随之"走向豪迈",相反,关于灾难的文化思辨与文学表达,在深层意义上才刚刚开始。在拓展灾难文学写作自觉之路上,知名媒体人、作家伍松乔新著《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的写作实践,深刻诠释了灾难文学的内涵外蕴,从不同角度对文学如何参与灾难记录、深入挖掘意义空间、实现创作上的突破,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探索,成为灾难文学写作自觉之路上的一个成功个案。

    2011年05期 No.7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美学还原——从姜明的《万物生长》看灾难文学的价值选择

    范藻;

    姜明的诗歌集《万物生长:汶川地震人物志》,不但具有抗灾救灾文学的社会学意义,而且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人类学的三个"还原":还原灾难,呈现生命的个体之痛;还原诗人,再现记者的群体之难;还原诗歌,实现文学的本体之维。这"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美学还原,完成了灾难文学的一次"华丽转身"。

    2011年05期 No.7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方言与文学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审视

    韩承红;

    方言是文学的重要资源,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方言与文学的历史轨迹,分析现当代作家写作中对方言选择和使用。

    2011年05期 No.73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藏羌文化

  • 汶川羌族文化略论

    冉光荣;

    四川汶川区位特殊,生活于此的羌族,其本土古文化底蕴厚重。羌族本土文化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又受到汉、藏、回乃至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在民间信仰、节庆活动、建筑、手工艺品及文艺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色彩和因素。

    2011年05期 No.73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禹羌族群对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贡献

    彭邦本;

    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反映,禹羌族群早期曾居息于岷江流域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并在其地治理水患,发展农业,形成跨血缘、地域的大型族群联盟,促进了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文化的昌盛繁荣;正是其后裔代表的氐羌族群与来自东南方向的濮越族群一道,创造了蜀地三星堆文化以来极为辉煌的区域文明,为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1年05期 No.7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中国土司史上的一个典范——汶川瓦寺土司

    任新建;

    汶川县瓦寺土司,始封于明英宗正统时,兴盛于清代,民国时衰落,解放后彻底废除,前后延续500余年。瓦寺土司在历史上很著名,不仅因为它"世有大勋"被中央王朝封为阿坝地区地位最高的土司,更因为它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堪称中国土司制度的一个成功典型。

    2011年05期 No.73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历史研究

  • 从丝路看屈辞外来文化的可能性

    汤洪;

    历来楚辞注疏家多不认同屈辞所处先秦时代会有广泛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本文置屈辞于先秦广阔中外交通历史大语境,以丝绸之路研究成果为背景,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所证实的由中国西南进入南亚、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区域的交通线路,为探寻屈辞外来文明提供了时代可能性。

    2011年05期 No.73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 唐《西域图志》及相关问题考

    刘全波;

    唐高宗显庆三年平定西域,遣使者董寄生考察西域之山川地理、风俗民情,而后令许敬宗等据之编纂成《西域图志》六十卷,《西域图志》是唐高宗经营西域的产物,更是西域诸国归附唐王朝的见证;龙朔元年唐高宗派遣王名远出使吐火罗,王名远新撰《西域图记》,则是唐王朝对新归附的吐火罗地区的考察记录。

    2011年05期 No.73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上古称年用词考辨

    杜小钰;

    年、岁、祀最早见于殷商卜辞中,用以称年的意义理据各不相同。"祀"为殷商晚期最重要的称年词。自西周开始,"年"逐渐取代"祀"成为汉语中最重要的称年词。"岁"称年在周代也有所发展,并非废弃不用。"载"称年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文献中,可能为孔子编写《尧典》时所用。

    2011年05期 No.73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论南梁对佛教的内规式法律调控——以梁武帝制荤腥戒为例

    谢舟;

    中国佛教发展的早期,保留有印度佛教的特征,与中国世俗皇权还不能完全融合,国家统治者也开始逐渐摸索控制佛教的方法。南梁梁武帝作为一朝君主,也以笃信佛教闻名历史。他在位期间,为促使世俗法律调控并改革早期佛教作出了较大贡献。制荤腥戒从佛教规则内部来规范僧侣活动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研究制荤腥戒的背景、过程,评价荤腥戒制定的效果及影响,理清中国世俗皇权法律促使早期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脉络,对探讨皇权法律与宗教的关系犹有意义。

    2011年05期 No.73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 钱穆地名学评议

    郭玮;

    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时期,钱穆先生的揭橥考证历史地名学的三原则,在文化史视野下对古史地名意义的阐发及地名考据方法的创新,在中国地名学史上据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然钱氏的地名学考证也暴露了无限制扩大"通例"的适用范围,泛用声训、训诂,证据薄弱,缺乏对古史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结论武断等诸多的学术局限。我们应在肯定其地名学贡献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地名学研究的不足,从而为新时期历史学和地名学的研究建立起更高的学术水准。

    2011年05期 No.7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近30年来三省制研究综述

    王韵;

    三省制是我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制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隋唐的三省制度,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的问题广泛,研究的范围也随之而扩展,但形成热点争论的问题不是很多,有些问题仍需研究探讨,在引用史料方面还需进一步挖掘材料,在研究方法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以取得更大的突破。

    2011年05期 No.73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哲学研究

  • 辩说廖平治学研经的理念宗旨和学问境界——兼论廖平与张之洞、王闿运、康有为治学之不同

    黄诗玉;骆凤文;

    廖平的学问思想是:尊经尊孔,考辩今古,"改制待后",人类圆和。承扬中华文统,开启地球新义;理念境界是:尊经尊孔不尊专制,追天追人更追真理。首倡"素王空言"改制,共球一统合发;其学问终前待后,启发来者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吸取人类新思养料,结合国情,阐扬儒学的现实意义功能,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理论。

    2011年05期 No.73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费密的《弘道论》与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曾加荣;王方;

    《弘道书》是清初学者费密的一部重要著作,集中体现了费氏的儒学观点,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提出了自己的道统论和中实思想。胡适有感于《弘道书》的独特价值,对费氏家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是近现代学术研究中,对费密思想评价最高的一位学者。胡适用西方实用主义哲学阐释明清实学,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找沟通,体现了历史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2011年05期 No.73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 《十八空论》研究

    杨东;

    本文主要从文本和思想特色这两个方面对《十八空论》进行了考察。首先,通过文本考辨,笔者认为该论虽是解释《中边分别论》部分段落的论书,但却是独立的一部论疏,而不太可能是真谛所著的《中边分别论疏》残本。其次,本文从该论对十八空的归纳和料简、以佛性义释性空以及阿摩罗识义这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十八空论》在解释义理上的特点,指出了论中真谛思想的独特之处,及其与奘传唯识学所说义理的区别。

    2011年05期 No.73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 陆修静与天师道改革——以《陆先生道门科略》为中心

    孙瑞雪;

    陆修静是道教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改革天师道和弘扬灵宝派有突出贡献。《陆先生道门科略》是陆静修改革天师道的措施的重要典籍,在这本书中,陆修静针对当时天师道出现的危机提出了具有相当时效性的整顿策略。

    2011年05期 No.73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儒家“知微”德育观及其现代借鉴意义

    江净帆;

    "知微"是儒家重要的道德修养思想。因任何事物都由萌动之"几"发展至盛大之"势","几"对事物发展而言,具有先兆性、同时又具有可控性,因此在道德实践中"知微"、也即"观几",明察善、恶端倪及其背后的意念,采取应对策略也就十分重要;"知微"的具体实现路径是诚意、慎独,即强调心静以明性。儒家"知微"观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修身及家庭、学校德育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2011年05期 No.73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罪与恶的形象演进

    张可;

    古代并不存在单一极恶力量的观念。恶魔出现的时间,离现在不到3000年,与人类敬拜一神的时间大致相当。之前的古老宗教都是信仰多神。这些神行为比较复杂,可以行善或者造成伤害。从古代的宗教中,我们可以看到罪与恶的形象演进。

    2011年05期 No.73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现代传媒研究

  • 中国商帮期刊的成功要素和发展战略研究

    肖云;

    商帮期刊,在形式上,是指那些在某一地区的简称后面缀上一个"商"字作为名称的定期刊物,如《浙商》;在内容上,商帮期刊把籍贯在这一地区的地缘商人作为报道和服务对象。有些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刊物貌似商帮刊物,但由于该地区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帮,所以只能称为"类商帮期刊"。成功的商帮期刊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即产品好、市场好、内容好、服务好、推广好;同时作为服务产品的层次完整。类商帮期刊要发展成为商帮期刊,必须在战术上做好商帮的培养以及商帮的品牌化。

    2011年05期 No.73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 央视《论语》:神的重建与消解——重读《于丹<论语>心得》

    刘火;

    由于央视所拥有的顶端媒体的话语资源,使于丹讲《论语》这样一个本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读书心得,演化成了官方文本,演化成了国家话语样式和国家文本。

    2011年05期 No.73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 新媒介: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解放力的路径选择

    焦德武;

    文章从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入手,分析了中国新媒介与现代化关系的独特性:新媒介全程参与了现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媒介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媒介在进行赋权的基础上,完成了强、弱群体身份的置换。最后,作者对新媒介对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提出了忧虑。

    2011年05期 No.73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第二媒介时代的主体建构

    王菱;

    "第二媒介时代",播放型媒介中"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三个概念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成为了第二媒介时代的主要特征。因此,互动型新媒介系统对后现代主体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借助于马克.波斯特的后现代立场,从电子书写、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等角度,对第二媒介时代主体的虚拟身份、等级建构、多重自我以及新型主体位置进行了探讨。

    2011年05期 No.73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都市文化

  • 以茶馆文化为载体 推动成都和谐社区建设

    曾智;余梦铷;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成都茶馆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和"与"休闲"的哲学内涵,成为了"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011年05期 No.73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旅游文化

  • 明代《三峡通志》的编纂及其旅游文化价值

    高远;

    明代吴守忠编辑的《三峡通志》是唯一一部关于三峡的志书,丰富了古代史部地理类文献的类型。此书流传不广,明清及近现代有关三峡之介绍或专门著作几乎未提及。《三峡通志》不但在方志编纂、版本校勘、佚文辑录等方面有文献史料价值,还可以用来了解人物资料、地方风俗、名胜古迹、典故传说等,为当今三峡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2011年05期 No.73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以汶川北部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

    喇明英;

    发展文化旅游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的重要途径。汶川北部羌族聚居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文化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以汶川北部羌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灾后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2011年05期 No.73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书评

  • 传世名画欣赏

    <正>关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约生活在五代梁唐之间。早年师法荆浩,有废寝忘食之功,晚年笔力大进。其技过于荆浩,得"出蓝"之誉。他所绘景物以秦岭、华山的大山巨壑为主,将巍峰耸立、气势堂堂的北方山川刻划得淋漓尽致。此图布置与《匡庐图》相近,远景紧凑,近

    2011年05期 No.7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征稿启事

    本刊编辑部;

    <正>尊敬的读者,我刊拟定于今年第6期、2012年第1期推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栏,有以下相关主题:一,文化建设的规律探讨;二,如何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五,如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如何推动

    2011年05期 No.73 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 诗八首

    侯水平;

    <正>~~

    2011年05期 No.73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