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主编感言

  • 守护文化疆土

    李明泉;

    <正>一个人最深刻的记忆是口感记忆。如果一个人的饮食结构被改变了,他的味觉记忆也就随之发生变异。当一个小孩长期在麦当劳、肯德基的饮食习惯中生活,吃不惯中国菜的时候,还指望他对中国文化有深深的眷恋吗?美国大片在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中传布他们拯救人类、民主楷模的国家意志,似乎只有美

    2012年04期 v.4;No.7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传世名画欣赏

文学研究

  • 论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以叙事时间顺序为中心

    杨雪;沈文凡;

    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具有单纯和重复的特点,却也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是其叙事时序虽整体上以倒叙为主,但不乏插叙及预叙的手法作品,往往是几种叙事顺序之间穿插交替地进行,展现了东北民间故事多样的行文方式。这些叙事顺序的交错使用影响到了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速度,使得叙事丰满而又富于变化,故事的发展脉络明晰,形成了东北民间故事独具特色的叙事时序特征以及微观叙事节奏,突出表现了长期以来广大的东北民众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下形成的特定情感表达方式。借此我们可以多层面地理解和把握作为文学文本的东北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2012年04期 v.4;No.78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6K]
  • “代父从军”豪壮背后的苦泪辛酸——论木兰形象的悲剧意蕴

    王双梅;黄伟;

    自《木兰诗》诞生以来,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木兰也一直以至忠至孝、智勇双全、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被世人讴歌赞美,却很少有人探究隐藏在"代父从军"豪壮背后的苦泪辛酸。本文从现代文化视角重新阐释这个千古女英雄,将人物放置在时代文化大背景和个人人生抉择的矛盾冲突环境中,以《木兰诗》的故事为底本,发掘木兰"代父从军"所面临的种种境遇问题,解读木兰作为一个普通女性所面临的人生困惑。

    2012年04期 v.4;No.78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爱的悲剧与超越之路——解读穆旦《诗八首》中爱的主题

    刘文;李晓梅;

    生与死、灵与肉、爱与欲的矛盾和悖论,是穆旦爱情诗歌代表作《诗八首》中深入剖析的主题。这一组诗集中表达了穆旦对爱情悲剧最全面最深刻的体悟,并以其冷酷的光芒在穆旦诗歌的夜空里灼灼闪耀。事实上,它传达的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谓的"爱的颂歌",而是悲剧命运之交响,是爱情迷梦的终结。不过,在解构了爱的神话的同时,它也给读者照亮了梦醒之后的超越之路。

    2012年04期 v.4;No.78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革命叙事与女性形象:从革命文学到十七年文学

    游翠萍;

    早期的革命文学呈现出激情泛滥的状态,经过延安文学特别是十七年文学的改造,通过用革命/集体话语取代爱情/个体话语,将施虐/受虐模式从性别引到阶级,以及圣洁与淫荡二元对立的角色类型,建构出了经典革命文学叙事的基本模式。

    2012年04期 v.4;No.78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文化转向与认同表达——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史诗性探讨

    王璐;

    在关于史诗性长篇小说的讨论中,争论最多的是史诗性作品的标准等问题。本文主要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为例,从文化转向视角出发,结合劳里.航柯关于史诗的观点,检梳作品的史诗情结是如何与文学创作中的身份、认同等问题相勾连,探讨20世纪后半叶至今,中国长篇小说写作中与认同相关的史诗性内涵。

    2012年04期 v.4;No.78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由两个女性文学形象管窥古代文人创作意图和心理

    杨越;

    不管是在唐传奇还是明代拟话本小说中,以婚恋和女性的形象为主题的小说都占了很大比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白行简的《李娃传》是唐代传奇体小说的经典之作。冯梦龙所编的"三言"在明代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李娃与杜十娘两个女性形象的分析,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试图揭示文人孤愤意识、道德责任、尚奇心理等创作的真实意图。

    2012年04期 v.4;No.78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四川文艺年鉴》与四川文艺发展的关系和互动

    苏宁;

    <正>2008年,四川第一部文艺年鉴出版了。《四川文艺年鉴》是由省委宣传部与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各有专长的专家联合编纂而成的,迄今已出版了四部。编纂专门的文艺年鉴在我省是第一次。《年鉴》设文学、音乐、美术、舞台活动、电影电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交流等7个专题。《年鉴》以与四川文学艺术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文

    2012年04期 v.4;No.7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文学边缘化趋势之我见

    赵雷;

    <正>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文学正走向边缘化。实际上文学是不会边缘化的,它不过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我想谈的正是变化的三个方面:文学的外部环境,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的评价标准。过去,文学的载体主要是报纸、杂志、书籍等

    2012年04期 v.4;No.78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 地方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何胜莉;

    <正>四川在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从追求品牌精品化与规模化来看,四川省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川菜、川茶、自贡彩灯、三星堆、金沙文物、杂技、川剧、藏羌彝民族歌舞、民间工艺、交响乐等为代表的对外文化品牌。应重点打

    2012年04期 v.4;No.78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 让创作回归创作

    李昊;

    <正>我们当前在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是认识,二是态度。文艺工作者从事创作时也可以适当地调整一下思路和认识,不是完成上面派下的任务,不是一定要去拿什么奖项,不是绞尽脑汁去一味地搞中西合璧才能创新,能不能让

    2012年04期 v.4;No.78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宗教研究

  • 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徐昌文;

    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渊源于尧舜禹至殷周时期的养民、顺民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轻徭薄赋,尚仁亲民,养民以惠;节用爱人,体恤民力和民情;均贫富,制恒产,保民生。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为统治阶级达到天下大治和实现王道服务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我国当今民生政策的思想基础之一,当今的民生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2012年04期 v.4;No.78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圆悟克勤禅法述要

    史文;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是中国佛教史,尤其禅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在其弟子大慧宗杲弘扬"话头禅"之前比较完整地继承禅宗传统的最后一人。克勤的禅法以比较直接的语言,处处全面地阐释参禅的方法、过程、误区以及结果,比较忠实地反映了他之前的各家禅门宗旨和宗风。本文主要论述克勤对于禅宗所体悟的根本,即"金刚正体"的阐述,并结合分析克勤本人的禅修经历,指出参禅人可能用到的方法和遇到的误区。

    2012年04期 v.4;No.78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 “孝为戒之先”:佛教伦理的现实升华——从圆悟克勤二回成都昭觉寺说起

    刘雄峰;

    诞生和成长于印度社会思想文化背景之下的佛教伦理思想,其孝道观契合了中国传统孝道伦理思想,从而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伦理思想。尤以宋代禅僧契嵩以传统儒家的"五常"来比附自身的"五戒",并提出"孝为戒之先"的观点,而极大地提升了孝在佛教教义思想中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说"孝为戒之先"是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同为宋代禅僧的圆悟克勤之二回成都昭觉寺弘法,则是对该理论之具体的实践。

    2012年04期 v.4;No.7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论《孝经》之孝道观在伦理社会的正面意义

    方磊;

    《孝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天再度审视《孝经》,从道德价值、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孝的观念与对孝的提倡依然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孝经》之孝道观在政治上的影响和在伦理社会的正面指向,探讨发扬经典蕴涵的符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2年04期 v.4;No.78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历史研究

  • 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其创新意义

    汪志斌;

    跨学科研究包括学科方法、学科间方法和跨学科方法三个层面。历史学的跨学科方法属于学科方法范围,是现代历史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自身历史结构的必然。在过去100多年中,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取得了发展,跨学科方法本身则有待总结。

    2012年04期 v.4;No.78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1700年“支那”语源研究综述

    汤洪;李诚;

    世界诸国称中国名号最广者当为"支那"(china),记"支那"名号最早出者为印度古文献《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政事论》。汉译佛经音译"Cīna"为"支那",亦有"震旦"、"振旦"、"真丹"、"真旦"、"至那"、"脂那"、"振那"等异译。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学者对"支那"语源问题分歧甚大,计有"秦"、"汉"、"瓷器"、"日南"、"滇"、"羌"、"丝国"、"荆"、"成都"、"齐"、"姬"、"苗语"、"傣语"、"长安"、"晋"等等异说,然综观先秦中外交通特别是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成果,证之蚕桑养殖起源以及早期丝织产业,以文献和考古实物审之,"成都"一说似最为合理。

    2012年04期 v.4;No.78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南北朝时期的“忠孝之辨”——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例

    栗振风;

    历史上"忠孝之辨"是一重要论题,《论语义疏》对此亦多有议论。皇侃秉承王弼"自然亲爱"原则,以玄学自然本体论作为"孝"的绝对性的依据。同时,皇侃突出"忠"的相对性与条件性,藉此为梁武代齐的不"忠"予以辩护。此外,郭象"无为而治"思想对皇侃影响颇深,也是造成"忠"的相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2年04期 v.4;No.78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 中国法文化初探——以古代判词为视角

    李天;

    本文赞同"以中国解释中国"的主张,认为必须回归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用儒家思想和义理来理解、研究中国法文化。作为初步尝试,选取古代判词为研究视域,总结出"是非在理,轻重在法"的中国法文化义理结构。

    2012年04期 v.4;No.78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推十书》研究

  • 史学研究中的探史义、明史法、挈史旨——简论刘咸炘的《太史公书知意》

    李桂芳;

    刘咸炘是民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川籍史学家。《太史公书知意》是其巨著《推十书.论世》的首篇,也是"前四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篇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史法不明久矣",并针对传统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探史义是史学研究的核心、明史法是探史义的关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挈史旨是史学研究的归宿等一系列观点,在民国时期的新史学领域颇具特色,对当代历史研究也具者启迪作用。

    2012年04期 v.4;No.78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从《后汉书知意》看刘咸炘的史学观

    王韵;

    《后汉书知意》是刘咸炘《四史知意》之一。刘氏博采众家,引证丰富,从史法和史识的角度对前人关于《后汉书》的研究进行史学批评和辨析,并对《后汉书》的篇体和识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本文以《后汉书知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后汉书知意》的撰写原因和体例,从史学史角度探讨刘咸炘著史需明确史体,读史应察变观风重源流的史学观,从中可见刘氏的史学意识。

    2012年04期 v.4;No.7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巴蜀儒者刘咸炘诗系初探

    郑晓琼;

    刘咸炘的诗学观点以儒家传统诗教观为基础,他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分类,采用明统知类的研究法,追根溯源,将诗严格按照诗系的标准,重新整理归类,见解新颖,观点鲜明。

    2012年04期 v.4;No.78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绘画音乐

  • 论张大千绘画诗词的主体性哲学精神与审美意蕴

    潘先伟;

    张大千被誉为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其国画代表了近现代绘画的最高成就。作为一个具有浓烈民族文化情结的画家,张大千也是一个优秀的古典诗人和词人。其画大多有题画诗,这些诗歌不仅是画面的注脚,更凸显了绘画的意境。张大千的诗词,文辞质朴、内蕴沉稳、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立意深刻,往往与画面交融,蕴含着张大千的主体人格精神追求,将儒、道、佛传统文化精髓融会贯通,有着丰富的审美张力,表达了张大千主体性的生命哲学精神追求。

    2012年04期 v.4;No.7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水墨动画:传统国画技法在动漫产业中的创新应用

    刘路;周永兴;

    中国水墨动画无论在设计风格、表现形式抑或是拍摄方法上,都与西方动画迥然不同,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动画样式。本文认为,要振兴中国动漫产业,就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土壤,创作出充分借鉴融合国画传统技法的水墨动画精品。

    2012年04期 v.4;No.78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汉乐府机构的传播学研究

    钟琛;

    本文通过对汉乐府机构的传播学研究,对汉乐府机构的表征和功能、意义进行全新视角的重述。汉乐府时代,正是新兴的文字媒介时代,因为文字媒介对音乐媒介的压迫,致使音乐退出过去的意识形态传播领域,在乐府机构中实现了音乐与政治的分割;乐府机构的工作开拓了音乐作为艺术的广阔空间。尽管乐府机构的存在只有100年左右,但仍然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乐府机构为隋唐时代政府音乐机构的先声。正是在乐府机构中,实现了音乐与政治的分割并且开创了音乐作为艺术的新空间。

    2012年04期 v.4;No.78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民族民俗研究

  • 试析彝族祖灵信仰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卢佳;

    彝族的祖灵信仰就是对祖先灵魂抱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的意识倾向。彝族祖灵信仰及伴随它的各种仪式、活动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对于促进彝族艺术的发展;对于彝族家支、家族制度发展;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内聚力;对于彝族宗教的形成;对于彝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对于知识传播皆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4期 v.4;No.78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略论民俗艺术研究的新视阈——以传播生态的视角

    李颖;

    民俗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俗艺术只有在传播中才能永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传播生态的角度切入对民俗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可拓展民俗艺术理论研究的视阈。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要立足于对民俗艺术生存状态与发展变迁的思考,将传播生态理论运用到民俗艺术各方面的分析中去,研究传播与民俗艺术间的共生、互动关系,进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民俗艺术传播过程中的生态特色与魅力。这需要从研究对象及意义、研究现状的梳理、研究方法与视点、可行性分析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2012年04期 v.4;No.78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从传统庙会谈当代发展庙会民俗文化旅游——以四川庙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为例

    况红玲;

    庙会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地方性宗教精神、区域特色、生活习惯、人文传承和经济活动等要素融合的产物。目前,庙会民俗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尚未获得应有的挖掘、利用。挖掘和创新庙会的文化内涵,强化庙会的综合文化与经济功能,打造一批大型传统庙会,可为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重要平台,对于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04期 v.4;No.78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红色文化

  • 长征申遗与爱国主义精神

    蒋娇龙;

    当前,长征路线申遗已引发了社会各届广泛关注。本文拟从长征路线申遗的背景分析出发,对长征路线申遗建议提出以后各方人士的反映情况进行梳理,并尝试探讨长征路线申遗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012年04期 v.4;No.78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川东北红色资源类别梳理及其源流追溯——兼论红色文化价值提升途径

    李万斌;陈岗;何志明;

    红色文化属于革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川东北地区现存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在财富。该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物质到非物质层面,可谓类别众多。川东北的红色文化资源也与四川人民长期以来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群体性格特征密切相连。在新形势下应自觉主动加大对川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以更好地适应老区的发展,进而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增值。

    2012年04期 v.4;No.78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巴中红军对长征胜利的重大贡献

    秦勇;李单晶;罗大明;

    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巴中地处川陕苏区腹心地带,红四方面军以巴中红军为主体。本文重点从情报信息支援、牵制掩护接应、战斗资源补给和物资后勤保障四个方面,试析巴中红军对长征胜利的作用和贡献,以期为研究这段辉煌的历史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2年04期 v.4;No.78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文化遗产保护

  •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彭建康;

    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2012年04期 v.4;No.78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巴蜀民间艺术

    杨静;唐经伟;

    巴蜀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巴蜀民间艺术经历着历史的巨大考验的同时,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然而,多方利益的诉求又可能使巴蜀民间艺术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走向加速灭亡的境地。笔者认为,运用艺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巴蜀民间艺术进行解读和阐释,通过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探寻其整体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是以学术研究带动文化保护的积极举措。

    2012年04期 v.4;No.78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文化交流

  • 略论中西文化的特质——以影响中美外交的主要文化特质为例

    马芸芸;

    文化的核心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构成。外交决策者会体现出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而不同"追求在"不同"中实现"和谐"。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完全可以通过互补更好地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中美两国应随时注意对方的利益,倾听对方的声音,认识双方实际的而非想当然的差异,消除臆想与猜忌,真正欣赏彼此的文化差异之美。世界众多的异质文化不妨在"和而不同"的精神下"各美其美",这或许是悠久的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普世价值。

    2012年04期 v.4;No.78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云南桥头堡建设视阈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战略思考

    杨玉;

    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是云南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如何借助云南桥头堡这一平台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我国面向东南亚宣传中华文化具有深远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以文化共性为导向,兼顾时代性和民族性;同时依托孔子学院,构建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的平台,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2012年04期 v.4;No.78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文化与社会

  • 文化发展与环保使命

    蔡毅;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2012年04期 v.4;No.78 170-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发展成都市休闲文化的对策思考

    陈宁;

    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成都市的城市名片,成都市正致力于打造"休闲之都"。从市民个人的微观层面提升休闲文化观念,从休闲企业的中观层面完善产品供给,从政府引导的宏观层面强化休闲文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建设发展成都市休闲文化的可行之道。

    2012年04期 v.4;No.78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家庭对青春期性道德价值观影响研究

    王进鑫;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家庭生活制度的变化必然对青少年的性道德价值观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家庭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影响的调查数据,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研究家庭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家庭的教育功能、抚养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等方面得以正常发挥,当家庭功能满足青少年的个人需求时,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起到正面作用,反之则起负面影响。

    2012年04期 v.4;No.78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书评

  • 评长篇小说《映秀湾》

    王世德;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地动山摇,山河破碎,家园倾覆。人民在经受自然带来的巨大灾难造成的痛苦时,也表现出了大无畏英勇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地震灾害的前线,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战胜艰难险阻的不屈

    2012年04期 v.4;No.78 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画评

  • 杨学宁和他的芙蓉花世界

    卢加强;

    <正>一城,一花,一画家。城是蓉城,花是芙蓉,画家是杨学宁。在信息裂变,价值裂变,时空旋转的全速城市化时代,杨学宁像一个执着而又内心宁静的守望者,苦心孤意而又满怀心喜地守望着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千年之花。他在油画的一个分支里突围耕耘,种植出属于他自我色彩的

    2012年04期 v.4;No.78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