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四川抗战史研究

  • 对抗战前四川战略准备的再认识

    肖俊生;

    本文根据档案资料及时人的回忆录,梳理了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四川的认识过程以及四川作为民族复兴根据地概念的形成过程,指出正是对四川有了深入的了解,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的观念才开始形成。川政统一后国省两级政府对四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进行的系列变革,不仅服务于当时,并着眼于抗战准备。刘湘及其僚属从1932年开始的四川工业和国防建设既服从于四川统一的需要,主客观上也为抗战做了部分战略准备。国民政府1935年后在四川推进的国防建设和交通建设,虽然因时间紧迫在抗战爆发前成就有限,但依然为抗战中的武器、动力、交通之需要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国民政府与四川省政府虽然时有矛盾,但在民族危机面前都深明大义,他们为抗战所做的种种准备及其贡献应该为大家所知。

    2014年08期 No.100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抗战民族运动下的国民党国族主义策略

    汪志斌;

    本文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主体的基本理论出发,立足于抗战民族运动,在民族视域下审视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实践,梳理了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到国民党国族主义策略的演变过程,探讨了这种策略与国民党历史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后迅速走向失败,正是因为其极端国族主义策略背离了抗战民族运动所显示的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历史主体方向。

    2014年08期 No.100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略述国际合作精神下的中国抗日战争

    马芸芸;

    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与盟国进行了多层面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与美、苏、英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协力作战,得到美、苏等国的物资援助和贷款;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协同防御滇缅路并援助受困英军;中国政府还援助韩国的抗日独立运动。以库里申科大队长为代表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和飞虎队里的美国飞行员,正当盛年即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血洒长空,众多同中国军民并肩走过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那一段血泪交织的光荣岁月的盟友,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追怀。

    2014年08期 No.100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文化建设

  • 公共文化参与的偏好与思考——对城乡四类社区的考察

    吴理财;邓佳斌;

    本文基于对市中心社区、城郊社区、集镇社区、村落社区等四类不同社区的问卷调查,就公共文化产品偏好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参与偏好、对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价偏好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和反思,发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仍旧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偏差、公共文化服务的民主参与式微、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信任危机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需要正视和理解这些问题,同时更需要政府—公民的互动。

    2014年08期 No.100 27-3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国家与社会:农村电影文化60年

    刘广宇;

    农村电影放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60年来,它辉煌过、衰落过,目前正进入又一轮的复苏期。文章以"国家、市场与社会"为学理框架,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其体制、机制的宏观演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这种宏观演变过程中,国家、市场与社会是如何博弈其间并形成了各历史阶段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格局和文化景观。

    2014年08期 No.100 34-3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现代美术馆的功能定位与经营模式探索

    王征;

    美术馆作为审美教育、收藏、研究的机构,在当今的变革世界中,正在进行着经营模式上的新的尝试和探索,这是为了强化自身功能,更好地成为文化传承、传播艺术知识、展示重要美术成果的殿堂。

    2014年08期 No.100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文化引领五通桥区域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梁杰鸿;

    从内涵上讲,文化即人化,是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经济决定地位,文化决定未来,百年发展靠文化。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当前正处于文化发展的黄金期,作为区县一级的执政主体,需要进一步认清发展形势,认清区域文化建设水平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正相关规律,探索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找准文化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结合点,真正做到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熏陶人,以生动的"五通桥城市文化"推动发展、回报群众。本文从五通桥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和文化引领发展的生动实践出发,进一步探索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路径,意在以开放的视野,树立大文化观,拓展工作领域,开创一条富有地域特色、具有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建设新途径,真正体现文化这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2014年08期 No.100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新论摘编

  • “被发明的传统”——《人间词话》是如何成为国学经典的?

    罗钢;

    <正>晚清词坛对《人间词话》保持了集体沉默,辛亥革命前后王国维诗学几乎无声无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等人的推阐发扬才使之声誉日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唐圭璋等人纷纷撰文批评王国维的观点,但这种来自中国诗学传统的狙击,并未阻挡这部著作影响的扩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接受苏式文艺理论训练的年轻学者撰写了大量有关研究论著,推动了其经典化进程。这批学者集中阐发了《人间词话》与苏式文艺理论的一致性,给予"境界说"很高的

    2014年08期 No.10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

    曹家齐;

    <正>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因控扼长江上游形势成为前沿攻防区之一。南宋朝廷为了加强控制,始终注意与四川信息沟通之经营,采取了种种措施,特别是从制度上保证与该地区文书传递的效率。在此期间亦形成了行都临安府与四川地区之间较为固定的文书传递路线。然而,四川与临安府之间距离太远,文书传递之诸项制度,在此空间作用下,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而是弊端屡生,难于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唯有授予四川地区军政方面一定的便宜行事之

    2014年08期 No.100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历史论衡

  • 汉晋时期汉嘉郡建置时间考辨

    罗赟;

    历史文献中有关汉晋时期汉嘉郡建置时间的记载,多有抵牾,其中主要有东汉建武十九年说、东汉灵帝说和蜀汉章武元年说三种观点。后世的学者大多沿袭其中某一观点而未对其进行辨析。本文在对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加以梳理、考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得出汉嘉郡的建置时间当在蜀汉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蜀汉政权改属国制度为郡县制的深刻历史背景。

    2014年08期 No.10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字库塔小议——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清代字库塔说起

    陈芳;刘晓冬;

    字库塔是专门用于焚烧字纸的一种塔形建筑,是中国古代"敬惜字纸"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有着丰富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体现。本文通过字库塔实物和历史文献结合,探讨字库塔的产生时代及原因。

    2014年08期 No.100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 红色文化:万源保卫战研究

    李万斌;陈岗;何志明;

    万源保卫战在川陕苏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此次保卫战中,红军以少胜多,挽救了川陕苏区的危亡。本文认为,此次战役的胜利,自有其获胜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与以徐向前等为代表的革命精英战略战术得当有关,还与川陕苏区迅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组织与宣传动员机制联系密切。同时,重视革命精英通过政治动员实现了与底层民众之间的思想对接,情感融合,并迅速取得后者的积极认同,因而在万源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功效。换言之,革命精英、底层民众、政治动员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成为万源保卫战致胜之道的关键。

    2014年08期 No.100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论巴蜀文化传统与张思德精神的契合

    余华;康宁;

    张思德是巴山蜀水养育出来的英雄战士。巴蜀文化传统有着重整体、融贯超越、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崇勤勉、躬行践履,讲求实效、求实进取的价值取向;倡和合、包容开放,情理结合,厚德重义的文化积淀;以及重理想、讲信念,提倡革命,批判专制,勇往直前的历史传承。这与张思德革命需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意识,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团结同志、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和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之间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

    2014年08期 No.100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文学批评

  • 杜甫新津诗篇情景探微

    张放;张新;

    伟大诗人杜甫居住成都期间多次旅游蜀州新津县,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是其成都草堂诗作重要组成部分。杜甫赴新津除旅游观光、访人预事之外,还有另一重原由,即去寄寺参禅,寻求精神安慰与解脱,这从杜甫与其游伴的身份、爱好以及诗歌内容方面可以考论。杜甫书写新津题材涉及三处寺庙,本论文结合实地踏勘探索方位,对杜甫新津诗篇作了审美分析,指出其终以鲜活积极的人间生活志趣压倒消极的隐遁避世念头这一文艺功用。

    2014年08期 No.100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中的小说观念

    王猛;

    清代才子佳人小说序跋文化信息蕴含丰富,对小说理论多有涉及,主要表现在:虚构观念上升为对小说本体性的较为普遍的认同,成为无多争议的话题;小说功能在"志于道"和"游于艺"两极中角力,体现了时代思潮的影响和文化观念的进步;立言不朽成为小说价值论述的标识,反映了从比附经史到等量经史的转捩;序跋还对小说写实艺术展开多层次的探讨,出现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创获。

    2014年08期 No.100 76-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民国时期“世界文学选本”的编纂思路及歧异——以陈旭轮《世界文学类选》和郑振铎《世界文库》为例

    张珂;

    民国时期,随着世界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中国出现了若干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学作品选本。陈旭轮的《世界文学类选》(1935)、郑振铎的《世界文库》(12卷,1936)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由于编选者世界文学观念的差异,两种"世界文学选本"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编纂思路和风貌,但同样折射出近代化的世界文学观念。经由这些世界文学选本的弘扬,世界文学不仅仅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存在,更是具体化为一批具有自身内在逻辑联系和整体性的,可供选择和阅读的实际文本。这种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方式此后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和想象。

    2014年08期 No.100 82-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昭明太子集》版本源流考

    彭婷婷;

    本文从相关文献入手,清理了《昭明太子集》自宋迄今的八个版本,分为三大系统:五卷本系统、七十二家本系统、六卷本系统,并详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授受源流、版本特点,以期为《昭明太子集》中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014年08期 No.100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 无痕嫁接与模糊边界:彝族母语小说叙事模式考察

    孙子呷呷;阿牛木支;

    彝族母语小说的叙事模式是在延续口头民间故事叙述风格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小说创作技巧中得以走向成熟。无论从作者"不在场"的盘观者视角,还是作者"在场"的介入者视角,其显在或隐在的叙述模式趋于嫁接的无痕化和边界的模糊化,使彝族母语小说成为主体文学,其审美功能和精神指引显现出无可比拟性和不可替代性。

    2014年08期 No.10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非遗传承与保护

  • 传承皮拖技艺 推动产业发展

    陈世松;

    本文从中国文献入手,在系统梳理鞋履古籍的基础上,以雅安皮拖鞋艺为研究对象,说明当前在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时代,要大力传承、弘扬传统技艺,以推动产业发展。

    2014年08期 No.100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厚积薄发 川蜀皮拖再度辉煌

    钟漫天;

    中华鞋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承担着中华伦理教化,更是满足着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巴蜀地区自秦汉以来,制鞋业高度发达,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交相辉映的产业辉煌。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中国鞋文化与蜀地鞋业发展史的基础上,说明四川地区是中国皮拖鞋文化延续至今的典范。

    2014年08期 No.100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 略论汉代鞋靴与非遗传承

    黄剑华;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特色,不仅为我们研究历史、政治、典章制度、民俗民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四川出土汉代画像砖上描绘的丝履与革屣,特色鲜明,为其他地区所少见,可称为巴蜀拖鞋,便是穿着精粹中的一个缩影。作为传统服装中优秀的非遗传承,将其发扬光大,足以彰显历史悠久的东方魅力,所以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重视。

    2014年08期 No.100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皮拖鞋艺:文明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座谈会综述

    苏东来;苏欢;

    <正>2014年6月6日上午,由四川省社科院《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和《四川画报》社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皮拖鞋艺:文明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座谈会在四川省社科院科研楼一楼学术厅隆重召开。中华服饰研究会副会长

    2014年08期 No.100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文化互鉴

  • 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概念探析

    刘杨;

    误解需要如何界定,这对于跨文化交际误解的研究无疑至关重要。通过考察误解范围的划界问题,就误解与交际失误、理解、不解及曲解等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前人有关误解的代表性定义,进而探讨跨文化交际误解的概念。

    2014年08期 No.100 112-11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媒介新词英译的文化阐释与深度翻译

    宋婷;王治国;

    现代传媒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汉语媒介新词,这些新词又通过大众媒介进一步传播,逐渐取得了合法化地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如何翻译媒介新词,构成了重要的翻译课题。就其本质而言,翻译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文化意义的深度阐释,这与文化人类学领域中的阐释学视阈不谋而合。通过梳理新词英译的现状及问题,借鉴文化人类学深度描写及相关概念,文章探究了汉语媒介新词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及其应用前景。

    2014年08期 No.10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自贡彩灯旅游文本英译策略探析

    陈颖聪;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贡灯会是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伴随自贡灯文化旅游规模及国际影响的逐步扩大,针对旅游文本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也越显重要。本文从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信息转换差异为视角,以四川自贡彩灯旅游文本英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障碍之策略及解决方法,以期实现旅游文本传播文化与融合文化的交际目的,为自贡彩灯文化的对外传播打下良好基础。

    2014年08期 No.10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普希金与18世纪盛行于俄国的中国文化研究

    廖彩之;

    17、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中国文化热"在叶卡捷琳娜时期传播到了俄国,影响着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现以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其生活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的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对其生活和创作的影响,并透过其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探究中国文化在18世纪盛行于俄国的文化根源。从而得出对当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以及如何借鉴这种"中国元素"促进中俄社会文化的交流。

    2014年08期 No.100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走向“心统六艺”——由黑格尔到马一浮的“美本体”思想

    何睿;

    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不仅在研究宋明理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儒释精神,更吸收了西方以黑格尔为代表哲学家的精华,他提出"心统六艺"该摄一切学问,其中也就涵盖了"美"本身和关于"美"的一切探讨。将二者联系起来,有利于认清前人与后继、西方与东方美学视域下关于"美本体"的不同看法及其互动,进而建立马一浮美学体系的基础。

    2014年08期 No.100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大众文化

  • 现代性的实在——杨德昌电影综论

    何李新;

    台湾导演杨德昌用影像构建了属己的现代性理念。其影片中展现的台湾社会的现代化历程也是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后者在时间维度上的历史主义叙事,同时伴随着难以驯服的死亡暴力。而城市化代表了资本主义体系对空间的殖民,乌托邦想象正是源于打破这一封闭的冲动。进而需要从否定性的匮乏角度重新发掘现代主体及主体交往所蕴藏的新的解放潜力。这些死亡、乌托邦、匮乏的创伤性事件的固执在场,提醒我们现代性总是处于非同一性的开放状态。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坚持杨德昌电影中死亡、乌托邦和匮乏的实在意义,以此为催生一种真正颠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激进行动奠定基础。

    2014年08期 No.100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马年春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现实困境和创新性探讨

    王莉超;

    春晚是春节的依托体,让春节更加温馨、热闹和喜庆。过春节,看春晚,是所有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约定俗成的行为,春晚成为了一种仪式和文化现象,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丰富文化资源的有效载体。春晚举办始于1983年,31年来经历了探索时代、兴盛时代和徘徊时代。马年春晚处于徘徊时代,在创制上仍面临着思想观念的束缚,娱乐化浪潮的冲击,观众的审美趣味发生异变等现实困境,但在创作理念、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取得了突破。本文从追溯春晚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马年春晚的现实困境和创新性,并对未来春晚的发展之路进行了展望。

    2014年08期 No.100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群众合唱对社区文化的影响

    何国庆;

    群众合唱作为一种群体参与的艺术表演活动,拥有集体性、综合性、艺术性的特点。群众合唱在社区文化构建中,具有丰富社区文化构成、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精髓、陶冶群众艺术情操的功能,对凝聚社区群体、关爱青少年成长、丰富老年生活、形成社区风貌具有重要价值。

    2014年08期 No.100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三学”探索

  • 宗教文化传播的偏向

    常启云;

    伊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认为媒介是有时空偏向的,不同的媒介偏向对于文明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偏向性影响。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其在不同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倚重着不同的媒介,偏于时间的媒介传播注重时间的延续性,直接影响了古代宗教文化的形成、演化和定型,有利于宗教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宗教组织的权威化统治;而偏于空间的媒介注重空间范围的扩展,既营造了宗教传播的仪式化环境,促进了信徒的宗教情感、信仰和观念空间的延展,又促进了宗教文化传播的物理空间的拓展,带来了宗教文化传播的全球影响力。

    2014年08期 No.100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藏族苯教宇宙观的形成与演变

    刘俊哲;

    藏族苯教宇宙观可分为原始苯教宇宙观和雍仲苯教宇宙观两种形态,它们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原始苯教宇宙观形成与藏族原始神话和萨满教息息相关,具有感性直观之朴素性质。雍仲苯教宇宙观通过吸取佛教宇宙观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高度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是对原始苯教宇宙观的超越。

    2014年08期 No.100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试析宋代道教与城隍信仰习俗的关系

    王玲;

    两宋是城隍信仰滋盛的重要阶段。宋代道教对民间城隍神大加演衍,使其成为道教神系中的地方保护神,在农业生产、民众生活、地方政务等领域与民间城隍信仰开展互动,对宋代城隍信仰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互动既升华了民间城隍信仰,为后世道教进一步提升这一信仰打下了基础,又使道教成功走向民间,吸引信徒,扩大了其在民间的影响。

    2014年08期 No.100 16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李光地易学渊源考

    冯静武;

    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在易学方面建树颇多。其易学思想是清初易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对于清初学术发展和社会冶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光地易学渊源有自,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闽中易学是李光地易学的重要基础,其家学的影响尤为突出;师友之间的相互启发是李光地易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参同契》的开悟促成了李光地易学的蒙蘗;程朱易学是李光地易学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014年08期 No.100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论唐君毅的宗教情怀及其当代价值

    张力;曾加荣;

    唐君毅是最富有宗教情怀的现代新儒家。他的宗教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儒家思想中宗教精神的思考、对儒家思想宗教意义的分析以及对构建中国新宗教的设想三个方面。同时,唐君毅宗教情怀依旧观照当代,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用儒家"人文宗教"思想,回应西方思想挑战;追求内在超越,提升自我素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宗教情怀中蕴含中华文化精髓,倡导弘扬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2014年08期 No.100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满族萨满家祭舞蹈动作风格的文化基因探析

    孙慧佳;

    相对其他北方民族而言,满族萨满家祭舞蹈的动作风格体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舞蹈形态的规范性、动作结构的平稳内敛性和风格传承的稳定性三个方面。本文在考察满族萨满家祭舞蹈动作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动作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

    2014年08期 No.100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传世珍宝鉴赏

    <正>名称:蟠龙盖饕餮纹铜罍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50厘米,口径17.4厘米收藏处:四川省博物馆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此器盘口,束颈,圆肩,下腹内敛,高圈足外撇。盖为覆盆式,钮作蟠龙形,雷纹饰盖边一周,肩部双兽耳衔环二,又饰卷身夔龙纹二。两饕餮纹装饰于腹部,圈足上则有雷纹和夔纹。通体以细雷纹为地。整个装饰精致华美,又具有遒劲豪放的气魄。

    2014年08期 No.10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张在德书法作品选

    张在德;

    <正>~~

    2014年08期 No.100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