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文学批评

  • 从“借诗说禅”看禅宗诗学理论的独特风貌

    皮朝纲;

    "借诗说禅"是禅宗诗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主张,它是对禅宗大师弘法中的诗化景观的高度概括。它涉及借诗喻禅、借诗解禅、借诗悟禅等几个层面。它与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是两个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发明的诗学理论。发掘、探索禅宗诗学关于"借诗说禅"的理论,可以了解禅宗大师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诗与禅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诗、禅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014年12期 No.104 5-1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 文学“性审美”的理论研究

    黎风;

    从理论上讲,文学艺术应该向所有的人生领域敞开,人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感、生产实践、政治斗争等都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对象,但正统的文学艺术史则制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假象:文艺创作只专注于人的纯净、道德的精神情感领域,它们与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性是邪恶、原始和非理性的破坏力量,是没有建设性的负面因素。但是,性作为人最基本的一种本能力量,它不可能不反映在人们的文化与文艺观念中,也不可能禁绝在文艺创作的复杂表现,其实在本质上它体现了人的生理、心理倾向和审美指向。

    2014年12期 No.104 15-2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杨慎与刘大谟交游考

    杨钊;

    盛明名宦刘大谟于嘉靖十九年四月至二十二年(1540~1543)巡抚四川,秉心诚明,政暇则征贤搜辑古志,川中文献颇赖以传。在此期间,正是基于文人的风雅和学人的博识,刘大谟与杨慎情谊深厚,常常咏诗互答,行吟山水,切磋学术,特别是邀请杨慎完成《四川总志》中《全蜀艺文志》的编辑,为四川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4年12期 No.10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杨慎《廿一史弹词》考——兼析版本源流与蜀中流布

    赵永康;

    杨慎《历代史略词话》(《廿一史弹词》),铺陈历代兴亡之迹,自洪荒迄于元世,概为十段,独具史法。后世改订增删,自就其便,各以弦、鼓作场,於是因乐系而分演,南弹北鼓,家弦户诵。本文论其版本源流以及在蜀中传播的情况,考证这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杨慎在云南编写的;前人所谓阴武卿"蜀刻本",并非刻于蜀中,且未闻其在蜀中传播。

    2014年12期 No.10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南越笔记》研究述论

    孙文刚;

    清代李调元辑录的《南越笔记》一书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自其问世以来,收录和引用该书的文献、论文很多,但就总体而言,有关《南越笔记》的专题研究的成果还十分欠缺。《南越笔记》的研究不仅对岭南民俗志的书写,而且对客观评价李调元在民俗史上的地位都有重要意义。研究《南越笔记》,应以其中所反映的岭南民俗为中心,广泛采用历史学、民俗学、文献分析、比较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发掘其具有的价值。

    2014年12期 No.10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社会学视角下辜鸿铭典籍英译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刘彦仕;

    晚清时期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包括典籍英译,或用英文创译的方式来对外译介中国文化。本文借助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场域、习性、资本等概念,将辜鸿铭的跨文化传播翻译行为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基于其典籍英译作品,深入考察辜鸿铭的中国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轨迹,进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寻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痕迹,追溯其心路历程,探究辜鸿铭成功传播中国文化的深层动因。

    2014年12期 No.104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现实生活中的命运密码——解读罗伟章中篇小说《现实生活》中胡坚的世界

    钟钦;

    高考状元被顶礼膜拜有着种种传奇的极品奇葩胡坚,是高智商的低能儿,不懂生活常识和人情世故,脱离现实生活,龟缩在自己梦里,本质自私自我,婚后却发生巨大变化,彻底融入现实生活,还当上科长,由一个躺着走路的人,变成了站着走路的人。但实质是变得更加自私、冷漠、无情。

    2014年12期 No.104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评《慈禧太后与蓝印花布》

    杨慧瑄;

    《慈溪太后与蓝印花布》用十一个传奇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布深深爱着的土地——南通。作者以其对故乡的热爱,抱着回报故乡的初衷,将南通所养育的儿女的故事演绎成为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故事里的汪麻子、周而昆、王解子夫妇等虽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民众,但是这些普通民众的卓越技艺和真挚性情又让他们过着不平凡的生活,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仿佛真的行走在了南通。

    2014年12期 No.104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艺术视野

  • 先秦漆艺文化寻踪

    张飞龙;李三原;

    漆器的出现肇事于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时代,但载入史册的古老传说和历史记载,则见诸于东周以来的传世之作。本文立足于先秦文献,以漆艺文化寻踪为切入点,以漆与先秦时期的工艺之道、人文关系为线索,探寻先秦文献中的漆艺文化现象,研究漆艺之道,探其源流,察其所以然,窥寻其端倪。

    2014年12期 No.104 52-5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山西炕围画的起源和艺术价值

    阴志中;李凯;

    炕围画作为一种民间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意蕴,从其产生的历史渊源中可以窥探这一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本文从艺术学和民俗学角度探究山西炕围画的起源和艺术价值。

    2014年12期 No.104 60-6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 冲突与融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论争的实质与内核探讨

    刘祥辉;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画论争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关注的焦点之一,很多人先后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本文拟以自律和他律的方法论出发,从绘画历史、国家危机以及讨论主体、影响效果的角度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画论争予以分析。认为中国画论争是论争主体在面对民族危亡和国家衰败所导致的文化危机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前途命运的一次重估和判断,反映了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生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生存之间的对抗与整合。

    2014年12期 No.104 64-6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新旧之间:20世纪传统派中国画家的视觉生成机制——以赵蕴玉为例

    屈波;

    赵蕴玉先生是一位活跃于20世纪的传统派中国画家。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传统是典型的20世纪式传统。这是一种新而旧、旧而新的传统,新旧胶着而混杂。赵蕴玉在求学期间同时受到中西画学的影响,创作生涯中也因为国家文艺政策的要求而同时运用中西绘画方法,他的艺术因此而呈现为介乎新旧之间的样貌。这样一种视觉生成机制,在20世纪的传统派中国画家中具有典型性意义。

    2014年12期 No.104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徐冰新英文书法造型重心分析

    李薁;

    徐冰新英文书法作为艺术品在国际上得到众多的褒奖,它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将中国传统的方块字的平面结构类型与西方的音素文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造型,引起了东西方人的审美共鸣。本文通过对新英文书法的结构重心分析,研究其引起艺术审美共鸣的原因。

    2014年12期 No.104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民族民俗文化

  • 民俗艺术传播生态中的主客体关系论

    李颖;

    民俗艺术传播在历时性传承和共时性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他们都是民俗活动中艺术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作为原初性或承变性的主体状态而存在;社会生活是民俗艺术传播的第一客体,民俗艺术作品或成果可称为第二客体,这由民俗艺术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民俗艺术传播生态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辩证的过程,需从实践、认识、价值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民俗艺术传播生态的规律与内涵。

    2014年12期 No.104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主室功能演化与当代羌族民居空间格局变迁

    马志韬;李映涛;

    延续千年的羌族建筑传统与其长期固化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主室在传统羌族民居空间中具有着中心性的地位,并承担着多种复合的功能。随着羌族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主室空间的复合性功能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一些功能分化到厨房、客厅等专用空间中。主室功能的分化反映了当代羌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羌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

    2014年12期 No.104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发展文化旅游 促进藏区发展稳定

    喇明英;

    文化旅游既是藏区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对于增强藏区"四个认同"、促进发展稳定建设具有重要的综合战略作用。应将发展文化旅游作为藏区发展稳定建设的综合性国家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文化旅游与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和相关领域发展建设的深度结合,立足藏区实际建立文化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产事一体"机制,加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地、宣传和科研建设,促进藏区发展稳定建设。

    2014年12期 No.104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藏文古籍文集文献及其保护研究现状综述

    益西拉姆;

    藏文古籍文集文献的数量在整个藏文文献中占很大比重,承载着藏族传统十大学科的内容,不仅在藏学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现阶段藏学专家、藏族传统文化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文献资料。本文对藏文古籍文集文献的形成时间、包含内容、编撰形式、版本、目录等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归纳藏文古籍文集文献的特点,同时对现阶段藏文古籍文集文献的保护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议。

    2014年12期 No.104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文化财”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三门峡庙上村为例

    刘宁;

    历史文化名村是蕴含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宝库,历史文化名村三门峡庙上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村落独特的地坑院形式是当地人民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空间环境物质载体,所以首先需要恢复建立和谐的人居"聚落"。其次应围绕这个聚落承载的传统民间文化进行发掘、保护和利用。最后才可以是文化旅游的适度开发。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产,也可以作为"文化财",在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创新。

    2014年12期 No.104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 华夏民族文化心理与对外汉语教学

    郝然;

    本文从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模式入手,结合汉字以形表意的本质属性,对华夏民族在创造汉字与使用汉字的历史进程中,所赋予汉字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了发掘与阐释。随着汉语国际化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日趋普及,作为华夏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汉字,必将不断显现其人类历史文明活化石与世界文化典范的珍贵价值。

    2014年12期 No.104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历史论衡

  • 清代辑佚书凡例的发展

    郭国庆;

    清代辑佚书凡例经历了清初、清中期、清后期三个发展时期,渐趋规范与成熟。清初辑佚书专篇凡例少见,而且内容不完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清中期的辑佚书凡例在辑佚实践的推动与考据学风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涉及佚书价值、佚书流传、辑佚用书、佚文选录、佚文编排、佚文出处等方面,为辑佚工作建立了基本规范。清代后期的辑佚书凡例内容虽然简洁,但亦有所突破与创新。清代辑佚书的专篇凡例对今天的辑佚实践与辑佚书编辑整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2014年12期 No.104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论梁启超现代民族国家观念

    林开强;

    清末国事风雨飘摇,各方仁人志士焦灼急切,如何将本国各族人等凝聚成一个具有西方现代性的"民族"共同体从而抗衡列强?它成为彼时思想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维新—改良派以儒家文化体系整合而成的"中华民族"走进现代民族国家之列。尽管将"国家"作为最高认同标准,但是最终还是回落在保留"君主制"政治诉求之中1。而梁启超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比其师康有为更为前进了一大步,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国家至上观念;其二,现代国民观念;其三,在民族主义思想框架中,构建民族国家新史学。

    2014年12期 No.104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当代青年话语权势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陈敏;

    21世纪以来,我国青年文化蓬勃发展,其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其影响巨大。和过去边缘化的青年文化话语体系相比,当代青年话语主体、话语主题、话语策略呈现出一系列带有后现代特征的趋势。青年文化话语主体具有多元化和部落化的趋势,话语主题以全球化议题和对全球、本土二元身份的反思为主,新的话语策略如语码转换、符号游戏开始出现。当代青年文化话语的诸多特征体现出在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青年文化族群为加强族群间相互联系的话语纽带,并拓展其文化生存空间所做的种种努力和尝试。

    2014年12期 No.104 120-12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 四川遂宁窖藏蟾蜍水盂考辨

    杨小语;

    1991年9月发掘的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里出土了一对蟾蜍形制的青白瓷水盂,一大一小。围绕此对水盂三足蟾蜍形象,本文拟从水盂的时代背景、内涵流变出发,以期待初步归纳整理出三足蟾蜍的寓意发展脉络。此外,窖藏水盂的其他细部形象亦彰显了深远的文化内涵,值得仔细探寻。

    2014年12期 No.104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论“五尺道”宜宾段的历史研究和现实意义

    杨艳蓉;

    古今关于五尺道的研究和争论不少。学者们关于五尺道的修建时间和目的,修建路线等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今社会,宜宾都在五尺道连通中原和边疆,进行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历史遗存的考古研究价值很高,对于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发展地方经济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2014年12期 No.104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张衡《灵宪》中的文化观——以“嫦娥奔月”的母题为例

    张宛艳;

    嫦娥奔月是我国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张衡在其科学著作《灵宪》中记载了这则传说,深刻理解张衡笔下的嫦娥奔月,对珍贵的历史细节探赜索隐,我们可以直观了解张衡其人性情中所具有的儒道二学的人文本质,也可从中管窥两汉时期社会文化心理二元分裂、互有消长、渐趋融合的文化大交融背景下的社会伦理意识和价值取向。

    2014年12期 No.104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营造法式》中的节约型设计思想研究

    杨浩;

    《营造法式》总结了唐宋以前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经验,并结合宋代木构建筑的实际情况,由此制定出一套系统的"变造用材制度",蕴含着丰富的节约型设计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操作行为,成为元、明、清木构建筑的重要范本。基于此,文章在简要论述《营造法式》产生背景与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里面所提出的或者是潜在的节约型设计思想,并深入分析了其对当前社会设计活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传统设计思想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呈现出新的应用价值。

    2014年12期 No.104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巴蜀妇女文化的现代化

    谭梅;

    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开始,巴蜀社会开启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在巴蜀社会由古代向现代的转换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女性进入社会。女性的权利在崛起、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都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新的伦理道德、新的女性行为规范和新的两性关系模式等等社会性别关系的新秩序都开始在摸索中重构。因此,与在"女性传统"规训下生活的巴蜀传统女性相比,在现代性别观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巴蜀现代女性,无论是在身体、行动空间还是在道德伦理等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2014年12期 No.104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三学”探索

  • 刘名瑞的三教合一思想析论

    吴振亚;丁常春;

    刘名瑞是全真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是近现代道教史上有影响的内丹家。他主张,三教同一个本原,即都源于无极。这是以儒家的本原论来诠释三教一原,未见前人之丹经。他亦认为三教都是在讲性命之学,三教之所以会有差别,是因为学道者根器不同,圣人也要根据学道者的不同而立教。由此可见,刘名瑞禀承全真道合一三教之传统,进一步融合三教。刘名瑞的三教合一思想是近代三教合一思潮在道教内丹修炼理论和方法上的集中体现。

    2014年12期 No.104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

    邢青;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内丹理论、气论以及其所主张的"自然无为"、"天人合一"、"以柔克刚"等思想融入到武术理论中,对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武术的技击观、伦理观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影响最为深刻。

    2014年12期 No.104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胡海牙的道教仙学研究

    张丽霞;

    胡海牙先生一生从事道教仙学的研究,是陈撄宁先生倡导道家仙学的主要继承人。在继承陈撄宁先生道教仙学的基础上,将中医针药与内家拳法纳入陈撄宁先生所建立的仙学体系之中,并概括总结出仙学的基本内容,即三元丹法、中医针药与内家拳法三大部分。

    2014年12期 No.104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文化建设

  • 灾难报道与媒体公信力构建的阶段论研究

    赵萍萍;

    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媒体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和应急反应,直接反映该国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水平和伦理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开放程度以及民主意识的程度。因此,要研究互联网视域下的我国灾难报道以及媒体公信力构建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国家形象以及人民利益有着重大的意义。

    2014年12期 No.104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开放与文化交流:一个现代化绕不开的话题

    吴雄;

    开放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而没有文化交流的开放,同样不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本身就包含着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因素,开放和文化交流是现代化的内在属性,它能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2014年12期 No.104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影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