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曾侯乙编钟

    <正>名称:曾侯乙编钟时代:战国材料:青铜、木类别:青铜器规格: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局273厘米收藏处: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

    2015年11期 No.11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特稿

  • 文化的力量

    徐光春;

    当前社会关注经济力量的多,关注政治力量的多,关注军事力量的多,而关注文化力量的少。但文化的力量是社会的精神财富,是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的凝聚力,是非物质的力量。精神可以变物质,软实力可以变硬实力,精神力量之奇特、之巨大,往往是物质力量不可比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爱国、厚民、崇德、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成果为主体的有益的外来文化。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15年11期 No.115 5-1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科技星光(组诗)

    陶武先;

    <正>~~

    2015年11期 No.11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长江文化带研究

  • 长江三峡地区外来文学家的聚集与唐代贬谪文化

    李俊;

    依两唐书等文献记载,唐代,从渝州直至峡州的三峡地域空间之中,计有68人被贬谪于此。三峡地区作为唐代派遣贬谪官员的主要目的地,缘于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唐代官员流贬于三峡之中,也意味着大批外来文学家在此地域空间中的流动。唐代科举考试偏重于诗赋取士,是谪居三峡中的贬官们大多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重要原因。

    2015年11期 No.115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晚清轮船招商局在汉宜线上经营之得失

    贾海燕;

    1873年,肩负挽回长江航权的使命,中国首家民族轮运企业——轮船招商局驶入长江,在沪汉线、汉宜线上与洋行轮船展开了角逐。1877年轮船招商局成功兼并旗昌,轮船招商局在长江航线占据了相对优势地位,甚至有独霸汉宜线十二年的历史。但自甲午战争后,招商局在汉宜线上的地位一落千丈。轮船招商局在晚清汉宜线的命运,是晚清整个洋务企业的缩影。

    2015年11期 No.115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试论水文化与长江中游黄金旅游带建设

    夏日新;李红;

    湖北水文化资源丰富,多沿长江水道分布,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推进旅游与水文化的融合,打造水文化特色,对带动沿岸旅游资源的开发,把长江中游培育成黄金旅游带创造了条件,也为将旅游业培育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2015年11期 No.115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一带一路”研究

  •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民族法治建设

    吴大华;黄孝慧;

    "一带一路"是开放型纽带,是发展型纽带,是合作型纽带,是融合型纽带。"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民族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区域合作、调整优化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融入战略实施,发展和壮大经济,需要通过多元化途径,法律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促进和保障手段之一。就"一带一路"沿线我国民族地区而言,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治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有关促进和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针对此类问题,可从法治保障经济快速发展、促进沿线国家法律冲突的协调解决、加强民族地区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问题、采用"绿色化"法治发展模式等微观视角出发,构建完备而系统的民族法治体系,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

    2015年11期 No.115 40-45+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海上丝绸之路上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

    占毅;

    海上丝绸之路是近代以前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往来交流的海上通道。中华民族侨居海外者自古有之,尤以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华侨华人为多。海上丝绸之路上华侨华人积极传播中华文明,同时心系祖国,情牵桑梓,为祖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尽心尽力。海外华侨华人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基因,身体力行,赢得世界赞誉,是实现祖国统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2015年11期 No.115 46-5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丝绸之路与中国物质文化传播的影响

    郭宪春;

    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物质文化成果"丝绸"、"瓷器"等沿着丝路源源不断传至西方。本文在传播学视角下将中国物质文化沿丝绸之路西传的情况分三个角度:"传播路径"、"传播中介"与"传播受众"来具体阐释,并结合当代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法,提出了重视"海外贸易"的文化传播路径、发挥出"文化中介"的文化传播价值并加深对传播受众文化需求的了解等观点。

    2015年11期 No.115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文学批评

  • 白鹿原上的仁道与梦幻——当代文学札记

    杨匡汉;

    被称为"一代奇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是当代小说名家陈忠实集多年心血"垫棺作枕"的力作。尽管人们可以从多重视角和多种价值上见仁见智地解读,但它的突出优长,是在当代文学与传统文脉之间建立了没有切割的关联,既对黄土地上仁道的兴衰赋予其不同以往的意义,又用梦幻的方式呈现了风俗民情的嬗变,从而在深层的文化展示中考量了历史因缘、时代纠葛和恩怨情仇,以古老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的颤栗,对于文学的"乡土中国",作出了当代对古典的有力回响。

    2015年11期 No.115 58-6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往事与虚构——《在细雨中呼喊》的回忆性虚构空间

    黄灿;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创作生涯中具有过渡性的心理自传性小说。余华在这一部作品中塑造了基于记忆的虚构空间。这一回忆世界通过对往事进行变形而产生全新的感受,并通过意象体系进行支撑。在这一虚构空间中,余华基于现实的逻辑而创造了回忆的逻辑,以此达到与往事和解和安慰自己的目的。

    2015年11期 No.115 66-73+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颠覆经典的方法——以李冯的几篇戏拟小说为中心

    张梦妮;

    所谓经典,其特征是权威性、典范性。因此,颠覆经典的想法与冲动首先是一种挑衅与破坏的姿态。一方面,通过对陈旧的、合乎规范的、具有标志性或风格化的作品的摧毁与颠覆,让新的美学风格与审美倾向得以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从功利的角度看,颠覆经典的策略背后又有借助经典的权威性与影响力的考量。本文主要以新生代作家李冯的几篇戏拟小说为中心,以文本细读和互文性分析的方法考察其颠覆经典的路径及其体现出的新的美学风格。

    2015年11期 No.115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江河恋》:小作品里的大叙事

    吴卫华;

    问鼎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江河恋》,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富有新意的内涵超越了陈陈相因的传统文化意识,传达出热切的现实关怀,契合了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大江东去的时代主潮。

    2015年11期 No.115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浅析魏晋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曾鹏瑞;

    魏晋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面对死亡的无处不在、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政治的黑暗和混乱、个体的无能为力,这一时期的文人是如何反应得的呢?是直面血淋淋的死亡还是与邪恶势力妥协?是纵情酒乐山水还是坚持遥不可及的理想?由此诞生出了魏晋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2015年11期 No.11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云栖袾宏诗学观初探

    何清;王益;

    明代禅师云栖袾宏,字佛慧,号莲池,在禅宗和净宗思想史及美学思想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禅学观与时代变迁及禅宗自身发展的需要想吻合,在晚明时期倡导"禅净合一"的思想浪潮中,全力倡导实践念佛法门和往生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禅宗的重要领军人物;同时,他儒学修养渊源深厚,以佛摄儒的改良思想,都给此时的禅宗思想和禅宗审美思想以很大的影响。在他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实践上,充分体现了他禅净合一、佛儒并存的诗学主张。

    2015年11期 No.11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韩国古典小说《洪吉童传》中折射的儒家思想研究

    舒畅;

    许筠创作的小说《洪吉童传》是朝鲜最早用韩文创作的小说,这部小说对此后朝鲜小说的创作及朝鲜叙事语言发展有深远影响。小说《洪吉童传》强烈批判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表达对社会改革的理想,内容虽汇集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但体现更多的是儒家思想。研究《洪吉童传》中所折射的天命思想与崇德辨惑、忠义思想与仁爱之心、长幼有序与伦理道德、民惟邦本与仁政王道等儒家思想,这对研究韩国文学的发展和中韩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1期 No.115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三学”探索

  • 道家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

    王小平;

    中国传统文学和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传神"、"写意"。"意境"在文学里要求处理好"情与景"、"虚与实"、"动与静"的关系,以及"言"与"象"、"象"与"意"的关系;而在绘画里则要求做到"形神兼备"的同时,更强调"以形传神"、抒情写意。道家的"道","以无为本","有生于无"的思想催生了魏晋"玄学",共同形成了中国哲学"贵无"的潮流,后与佛禅的"万象皆空"、"万法唯心"观念一道构成了中国艺术崇尚"空灵"、"清空"、"幽远"、玄妙、自然、平淡意境的风格,以及主张"境由心生"的审美思潮。"道"的"无形"、"无名"、"无声"的特点,是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语言、形象、声音以外的"不尽之意"、"画外之意"、"栖弦之音"的根本原因。

    2015年11期 No.115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沈约佛教信仰辨

    王怀成;

    沈约为官于宋、齐、梁三朝,兼善诗文,又著《晋书》、《宋书》、《齐纪》等史书,文学成就丰硕。然沈约信佛还是信道,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谨据相关文献,对这一问题略作考辨。

    2015年11期 No.115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民族民俗文化

  • 羌寨空间建构的文化逻辑与震后村寨空间修复

    李锦;

    本文通过对中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休溪寨近百年来空间变迁的田野调查,说明羌寨的空间变迁一直以来是一个常态,在这个变迁的过程中,聚族而居的居住形态、神圣空间的建构原则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一直是主导村寨空间格局保存的文化逻辑。即使受到了大地震的破坏,上述两种文化逻辑仍然成为灾后文化空间修复的主要动力。因此,当我们面对地震这一较为偶发,但破坏性极大的灾难时,传统文化逻辑完全可以发挥文化修复的主导作用。

    2015年11期 No.115 116-12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论羌族史诗中的神人关系

    陈建新;刘汉文;

    羌族史诗反映了羌族宗教信仰的原初状态。羌族宗教对神人关系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双重有限"和"双层隔绝",即:人是有限的存在,神也是有限的存在;天界与凡间的隔绝,神性与人性的隔绝。羌族对神人关系的理解,造就了羌族宗教天人相分相亲的基本精神,决定了羌族宗教乐观现世、神人间讲求契约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羌族文化的发展走向。

    2015年11期 No.115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汤普森神话理论与藏羌彝神话解读

    唐希鹏;

    神话是人类早期文化艺术的瑰宝,以藏羌彝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走廊"更是孕育神话的摇篮。本文拟运用汤普森神话理论及其"母题"学说,对藏羌彝的诸神话母题形态加以分类研究,以突出神话的民族特征,阐释多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2015年11期 No.115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重庆荣昌手工夏布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国云;李薇;

    本文从荣昌夏布的文化生态视角出发,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夏布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技术系统与文化生态的互融共生关系。不仅要兼顾经济效益的持续性和文化生态发展的要求,而且要主张采取以非遗为基础的核心技艺保护、建立夏布手工技艺的科学性研究和采取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文化体验为主的开放性文化产业三种不同策略,强调通过文化自觉、文化生态的修复,最终依赖于激活传统手工夏布技艺的内在机制,使技艺相关的个体和群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确保并促进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延续。

    2015年11期 No.115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文化建设

  •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

    付春;

    要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就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开放包容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而当今中国具备了文化对外开放的坚实的思想基础、经济基础、人才基础、受众基础以及国际环境基础。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必须有新思路新对策,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提高对外文化开放水平,包括新时期文化开放新策略、拓展文化贸易领域、畅通文化交流渠道、打造中华文化品牌、创新文化开放条件等方面。

    2015年11期 No.115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法制化考察分析

    戴剑飞;廖冲绪;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显著特征。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法制化意识不断增强,依据国家宪法、法律和党规党法从严治党的认识水平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从严治党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依法从严治理本党是政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质是管党治党法制化。

    2015年11期 No.115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新媒体语境下的谣言模式新变及消解

    赵萍萍;

    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上的社会性信息交联平台,其信息的传播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强黏性和渗透性,为传统媒体所不能比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渗入,然而谣言的网络传播模式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辨别真实信息和谣言等虚假信息,削减谣言对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等已成为网络监管工作的重中问题。本文将从谣言网络模式分析角度入手,从类别、渠道、影响等方面探究时下新媒体环境中谣言传播结构的新变化,从而探讨相应的消解办法。

    2015年11期 No.115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文化产业

  • 以传统科举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区设计研究——以南宁青秀山状元泉文化园区为例

    李春;

    科举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顺序,将科举文化这一主题贯穿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细部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融入广西民族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征,生动再现了我国古代的科举文化,力图打造集文化性、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状元文化主题园区,让人们正确认识科举。

    2015年11期 No.115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试论品牌设计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精神

    黄磊;

    现代艺术设计中,中国元素符号的运用以及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表现,既具体的又抽象,既注重造型又强调入神,有别于西方强调准确性、识别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其表现大多具备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意境。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品牌形象与推广设计,备受设计师们的青睐。北京奥运会"申奥标志"与奥运会主题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两个重要形象的成功应用就是最好的范例。这些作品在体现我国传统中国元素对设计产生重大印象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品牌形象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2015年11期 No.115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的社会责任视阈

    黄萍;

    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其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着力点。本文在明晰文化企业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文化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即将社会责任纳入文化企业发展战略;文化企业要积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寻求"切入点"培育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竞争力。

    2015年11期 No.115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新著推介

  • 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四川美术——《四川美术史》(上册)前言

    唐林;

    <正>主持人语:唐林先生的《四川美术史》(上册·先秦至隋唐)今年8月由巴蜀书社隆重推出。该著从大美术(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的角度收集、整理、论述了古巴蜀地区的作品,填补了四川美术至今无通史的空白。著述视野开阔,史料翔实,条分缕析,注释详备,于平实之中见功力。唐林先生为该著不求闻达,默默耕耘;广收史料,小心求证,体现出踏实、严谨的学术风格。本刊在推荐一本学术专著的同时,也意在倡导一种平实求是的学风。

    2015年11期 No.115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四川美术史》(上册)编后记

    田苗苗;

    <正>川人有谚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极言四川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风景如诗如画,生活安逸舒适,能让年轻人忘情山水而不思归,流连巷陌而不思进。我很早就听说了这句谚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后来有幸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总算得偿所愿,饱览了"草树云山如锦绣"的巴蜀风光。毕业后我留在巴蜀书社从事传统文化出版工作,几年间差不多走遍了巴蜀大地,深感四川不仅山水灵秀冠绝天下,人文底蕴也非

    2015年11期 No.115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 揭开先秦时期四川绘画的神秘面纱——读《四川美术史》(上册)有感

    沈晰琦;

    <正>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四川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绘画艺术极具个性的一部分。四川绘画的缘起,可追溯到五千五百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商、周到战国的陶器、石器、玉器、金器方面,四川皆有精美的绘画作品。《四川美术史》(上册·先秦至隋唐)中详细介绍了先秦部分最为耀眼的彩陶画、岩画、镶嵌画、针刻画和漆画的经典之作。留存至今的作品有描绘在陶器和玉器上的图案,如茂县营盘山新石器

    2015年11期 No.115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传承巴蜀优秀文化,品论《四川美术史》

    李曼玲;

    <正>有人说,建筑是无声的音乐,是历史无言的昭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和建筑最相近";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建筑是世界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之时,而它还在说话"。舟亢先生在其专著《建筑的魅力》中借用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的开篇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来歌咏建筑的魅力。一、建筑是一种艺术形态建筑一开始只具有居住性的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人们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的提

    2015年11期 No.115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四川美术史的开山之作——读《四川美术史》(上册)

    何玉梅;

    <正>全球化语境下,地域性的价值不但没有消解,反而更加凸显了地域文化的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地域文化及地域美术作为文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研究的前景与趋向愈发引人关注。地域美术史研究实际上承担着双重使命,既要创建区域性普通艺术史,还要对比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展开叙述,从更广层面上指出其相似和差异。唐林先生新著《四川美术史》就是当下中国地域美术史研究中的一部拓新之作。《四川美术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

    2015年11期 No.115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艺术视野

  • 伟人形象的真实再现与艺术创作——评特型演员周恩来扮演者刘劲的表演特点

    蹇莉;黄维敏;

    伟人形象的再现和塑造有其特殊性,特型演员刘劲在20年里饰演了40余个周恩来的形象,包括了周恩来青年、中年、老年各个年龄阶段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从刘劲饰演周恩来的过程演变中,展示出了特型演员在还原历史和创造人物的特点和要素,以及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特型演员所需具备的素养和修养。

    2015年11期 No.115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清代纹样中的文化观念浅析

    朱丹;

    清代的纹样是我国传统装饰纹样的集大成,不仅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含。首先,清代的装饰纺样是满汉两族的文化交融,体现着两民族共同的审美特征;其次,清代纹样中渗透着哲学观念,如天人合一,离器而道毁等,作为理论依据,它们支撑着清代的工艺美术;最后,清代纹样中体现着一种以技术代艺术的观念,技术即为广义上的艺术,但若偏颇于技术,必然会使装饰工艺走向贫瘠与机械。

    2015年11期 No.115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书评

  • 读《伟大的博弈》有感

    冯谋晏;

    <正>《伟大的博弈》由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戈登撰写,该书以华尔街为背景,讲述自1653年至今,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一、汉密尔顿派和杰斐逊派在自由的氛围下,出现了投机者,他们通过操纵股市的技术来赚取差价。投机者的存在一直饱受争议,它最先源于汉密尔顿派和杰斐逊派,汉密尔顿派推崇市场的作用,鼓励并扶持商业活动,不认为投机是一种肮脏的交易。而杰斐逊派则相反,他憎恶任何投机活动,认为投机者通过兑换

    2015年11期 No.115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