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抗战文化

  • 论全面的全民族抗日大战场——兼评《四川抗战全史》

    谭继和;

    四川是抗战收复神圣国土、复兴中华民族的基地。认识四川抗战的真实巨大的贡献和四川人抗战精神的本质内涵,需要以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视野,需要以历史是"千秋金镜"的深邃眼光,需要从抗日战争发展史的全局来展开研究。《四川抗战全史》的作者们从这样的研究视角出发,努力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与道德精神各方面全方位地展示川人抗战威武雄壮的英雄史剧。其中最关键的主旨,是从全面的全民族抗日大战场的角度,包括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战场三大战场凝心聚力、互鉴互学、紧密联系、紧密团结的角度,来总结川人抗战的精神、经验和智慧,认识川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拯救人类文明、争取人类正义与和平的胜利而作出的一定的奉献。

    2016年01期 No.117 5-1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战国策派”研究的历史现场与基本史实

    李金凤;

    学术界关于"战国策派"的内涵、成员、聚合、刊物、外围等问题依然模糊不清或者莫衷一是。至于它与《民族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法西斯主义、国民党的关系等等,更显得神秘混沌。因此,"战国策派"亟需得到辨析和考证。学界意识到"战国策派"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的特质,却忽视了它的流变性、阶段性的特征。要把握"战国策派"真实的状况,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和历史语境中,从原始刊物入手还原"战国策派"的基本史实,并对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考查论述。

    2016年01期 No.117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文化建设

  • 理解公共文化服务:自组织运作及其治理效应——以一个黄河边村庄的“农民文化交流会”为个案

    刘辉;

    在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政府文化职能"、"公民文化权利"或"国家—社会文化价值"视角之外,基于"文化—公共行动"的视角,以自组织为切入点考察公共文化服务,梁庄老年剧团及其运作的"农民文化交流会"式公共文化服务个案展现了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图景。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作为文化自组织培育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小众化"文化需求实现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展示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等多种面向和功能。

    2016年01期 No.117 24-3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阈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

    张世定;

    为了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扶贫开发成为了当下贫困地区的重点工作。助推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路径选择可谓具有多样性。而文化扶贫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一种选择。立足贫困文化理论的学术视角来解读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思想观念滞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价值观念消极等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当地民众的脱贫致富。因此,当地的文化扶贫工作需要从制度的建构、民众观念的改变、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教育资源的供给等方面进行理性审思,方能有助于整体扶贫开发终极目标的实现。

    2016年01期 No.11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分类实证研究——以伦敦、东京、赫尔辛基、上海等为例

    刘容;

    本文对国内外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城市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归纳,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创意引领型、文化资源型、以人为本型、衰退转型型和特立独行型等几种类型。并结合伦敦、东京、赫尔辛基、上海、平遥、苏黎世、里尔、鲁尔、旧金山、罗兹、汉诺威和贝洛奥里藏特的创意经验,分析了如何根植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创意城市的途径,以及未来文化创意城市的发展趋势。

    2016年01期 No.117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企业文化透视与重构

    侯彦杰;许婕;

    我国生态文明超越西方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谐;社会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追求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双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传统企业文化缺乏对人与自然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思考,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强调经济单位的工具理性,实质是一种物本文化。生态文明视域下企业文化的重构包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确立,顶层设计与底层推动相结合的企业制度生态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

    2016年01期 No.117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拟合刍议

    董庆佳;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平等观的实践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机拟合,有利于深化文化强国战略。

    2016年01期 No.117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历史论衡

  • 中国古代社会救助考察

    陈井安;郭丹;瓮晓璐;

    为对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扶助和救济在历史上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虽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执政者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可能无视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存在。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统治需要,中国历代政府对这类弱势群体均予以扶助和救济,以体现国家和政府对此类困难人群的关注和照顾。

    2016年01期 No.117 55-68+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与宗教

    赵芃;吴志宏;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宗教具有密切的联系,无论从文化渊源还是从律令的制定、执行或者施行上都可以从中寻找出其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踪迹和烙印。中国古代法律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古代原始社会的巫术、祭祀、敬鬼神等宗教活动对法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王权神授的影响下,将人为意志的法律与对天的崇拜完美的结合起来,法律成为来自神意和上帝的恩赐,只要虔诚地尊奉上天,必会得到上天的惠顾,"王权神授"成为远古时期典型的宗教信仰。同时,"神明裁判"、"礼法并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法律原则,并对执法、行刑与道教、佛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6年01期 No.117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关于商羊鸟的文献考证阐释

    岳音;

    随着对中国民间祭祀求雨舞蹈商羊舞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商羊鸟的生物种类以及艺术形象的考证和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到底有没有商羊鸟这一物种,如果有的话它的形状及习性如何,它和祭祀求雨的仪式到底是什么关系?商羊鸟是雨神,还是雨应、雨祥?进一步考证、梳理、研究中国历代古典文献典籍记载,破解商羊鸟的生物种类及艺术之谜,对于研究商羊舞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起源、发展及流变,以及推动中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

    2016年01期 No.117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华夷一体与元代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

    刘嘉伟;程前;

    在元代特殊的历史文化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士子登上了中国文化史的舞台。作为王朝缔造者的后裔,他们作品中常洋溢着混一海宇的盛世豪情;汉族士大夫也突破了"夷夏"之大妨,认为异族士子服膺汉文化是盛世景象的体现。面对多元文化,元廷"无为而治",各族士大夫开口议论,直视千古,敢于直斥时弊。元代"华夷一体"的多民族文化构成,带来了开阔正大的文化气象,也造就了异于往古的文化精神;其中的教益,或可为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借鉴。

    2016年01期 No.117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朱熹对时文的批评——兼论朱熹的科举改良思想

    赵聃;

    朱熹生活时代的时文指的是为应试而写的文章。虽然朱熹年少时写过时文,并且以时文中举,但他对于时文的态度却是较为复杂的。朱熹经常批评时文,但他并没有以所有的时文为批评对象,也没有完全否定时文。朱熹的时文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批评语言文字上"太细腻,流于委靡""文字多是轻浮"的时文,而肯定豪壮有气魄的时文;批评思想内容"侮圣人之言"的时文和只在题目上合说廉、义,而不关自家身己些子事的人,而肯定说得"天地之性人为贵"义理的时文;批评时文坏了社会风气、士子精神。另外,朱熹也提出了"深资广取""隐括以至理""得义在内"的改良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朱熹在论时文时,也对与之相关的科举制度提出了批评和改良建议。

    2016年01期 No.117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明代四川儒学文献考述

    史振卿;

    四川地处我国的西部边陲,在明代已经是西部的文化重镇,造就大批的儒学大家,保存大量儒学文献,这些儒学文献从载录文献上看,主要体现在明代四川儒学文献对《易》学的关注和抑朱仰王,以及开始了儒学文献的辨伪工作,同时总结为政之道等,这对清代学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016年01期 No.117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 清末民初的教育革新与启蒙教材

    万保君;杨胜宽;

    清末民初,教育革新被赋予"新政之大端"的重要作用,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作为教育重要载体的新学教材也就应运而生了。新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呈现繁荣景象。在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教材的种类不断增多,体例也不断完善,出现不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教材出版物。本文试图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勾画出近代新学教材发展的脉络,为时下的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2016年01期 No.117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三学”探索

  • 近三十年郑玄礼学研究

    林晓希;

    本文阐释近三十年来郑玄礼学研究概况,总结现有研究的薄弱之处,分析其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尝试论述未来郑玄礼学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第一,郑玄礼学的思想性阐释;第二,礼学史意义上的郑玄礼学研究;第三,郑玄礼学的时代定位与现代价值。

    2016年01期 No.117 107-11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吕洞宾信仰与道教生命观

    陈杉;

    吕洞宾信仰是道教生命观的终端体现,其思想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他的成仙不死本身就代表了道教对死亡的独特解释,是道教神仙信仰的具体表现;二,他选择由儒入道,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这是道教对个体自我自由选择的重视,是道教生命观主体性的表现;三,他劝人向善,劝人忠孝、教人修心之法,把生命终极问题的解决与道德的善恶联系在一起,是道教生命伦理观的体现;四,他以济世度人来自度,是道教生命观利他又利己、度人终度己思想的体现。

    2016年01期 No.117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刍论北宋太宗朝峨眉山普贤道场的确立

    韩坤;

    北宋的建立,不仅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也摒弃了后周限制打击佛教的政策,宋初诸帝尤其是太宗对佛教推崇有加。佛教内部素有"不以国主则法事难立"之说,通过依附统治者而取得本宗的优先发展权;从统治者角度看正所谓"神道设教",通过扶持某宗而获得"君权神授"的原初神性根据。北宋太宗朝,此二因素共同促成了峨眉山普贤道场的确立和峨眉山佛教的空前繁荣。

    2016年01期 No.117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赤伏符》考辨

    吴从祥;

    《赤伏符》文本表明,《赤伏符》是道士西门君惠为刘歆所作,目的在鼓动刘歆劫持王莽归降更始,以复兴刘氏。"四七之际"指的是第四个七十年。光武帝刘秀兴起之后,于是人们将刘秀与《赤伏符》联系起来,其将领以此劝其称帝。由于《赤伏符》内容多不合于刘秀称帝时情形,故其登基文中并未征引《赤伏符》原文,只是转述其大意而已。

    2016年01期 No.117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文学批评

  • 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

    曾永成;

    赋、比、兴是中国诗学史上没有任何别的概念可以相比的独特概念。两千多年来的各种解释,都是把三者分开来视为三种表现手法,将其审美内涵狭隘化了。其实应该将其看作诗歌特征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结为一体,从总体上概括了诗歌的基本审美性质。两千多年前对诗的基本审美性质做出了如此完整、全面、深刻的概括,不仅具有巨大的时空穿越性,而且至今还葆有圆满融通的阐释力,理应在今日的文艺学和美学中占有突出的理论地位。

    2016年01期 No.117 132-14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从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品其亡国之愁

    刘菊华;张力丹;

    亡国的遭遇使李煜的身心饱受了极大的痛苦,宣愁也就变成其后期词作中的主要内容。因此梦、流水、落花、残月、故国、家国、眼泪、风雨和楼栏这些代表愁情的意象也就成为了李煜后期词作中的常用意象,这些意象更是以多种排列组合的形式出现。从李煜后期词中对这些愁情意象的大幅使用和反复组合使用以及其后期词中相同意象的不同形态的转变中,都可以体会到李煜的亡国之愁。特别是他对梦这一意象的多次运用,凸显出了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更传达出他的亡国之愁。本文就着重从对李煜后期词常用意象的分析中,来品析李煜深沉浓郁的亡国之愁。

    2016年01期 No.117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论王阳明诗歌的艺术渊源

    汪洋;

    悟道之前,王阳明泛滥词章,与李梦阳等明代前七子交游唱和、"学古诗文",其古体诗创作以汉魏古诗为宗;因先祖隐逸操行的影响,且一生皆有归隐田园的桃源情结,加上其哲学与陶渊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阳明创作出了颇具陶渊明田园诗风的作品,并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用、化用陶渊明诗文;因年轻时溺于任侠、游仙,阳明对李白甚为推崇,创作出了与李白诗风相近的作品,其诗歌创作也有模仿李白诗的痕迹。

    2016年01期 No.117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关于一部学者小说的批评

    毛克强;

    刘火的《微红》以其独特结构,展示了机关工作的主要节点场面,揭示了公务员生活的生存常态。公务员生存的平庸、琐碎、放浪与抑制、进取与无奈、激情与颓废、喜剧与悲剧,种种场景下的理性思考与历史意义。

    2016年01期 No.117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络文学解析

    吴玉婷;

    本文从拉康理论视角剖析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心理机制,由网络文学的常见题材类型入手,对类型小说所构建出的架空世界进行梳理分析,反观社会文化与网络文学盛行的内在渊源,解析网络文学传递出的社会文化"正能量",把握当代青少年群体在当前网络文化中的心理认知,把研究网络文学的视角从"问题取向"转变为"资源取向",正视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文化中的价值。

    2016年01期 No.117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长江文化带研究

  • 汉江流域明清会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王芸辉;雷礼锡;

    汉江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最大支流。明清时代,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得汉江水运发达,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大批商贾,建造了许多会馆建筑。这些建筑既有传统的儒道文化内涵,也有明清时期广泛盛行的商业文明内涵,同时兼顾汉江地域文化特征,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的有机结合,是明清时代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体现。

    2016年01期 No.117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民族民俗文化

  • 杂谷脑河流域藏羌村寨集群式发展模式初探

    喇明英;

    民族村寨旅游日益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社会活动,由于依托单个特色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缺乏可持续性,探索特色民族村寨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周边村寨共同发展、实现特色传统民族文化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的发展道路,成为政府和学界思考的重要命题。四川省阿坝州杂谷脑河流域的藏羌村寨在旅游发展浪潮中历经曲折,目前正形成以核心单元旅游村寨辐射带动周边村寨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对民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6年01期 No.117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汉代雕花铜板饰的原貌及相关问题

    苏奎;

    云南江川李家山第86号墓出土了一件名为"雕花铜板饰"的器物。经过考证,笔者认为它实际上是新莽时期的汉式器物——龙首方身铜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汉文化在边远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01期 No.117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影视文化

  • 李安电影的诗学特征

    张承凤;

    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烙印的台湾导演李安在1991-2012年共拍摄了11部电影,从电影的获奖情况、票房收入、影评人和观众的口碑等指标体系看《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臂山》《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8部电影在全球受到热烈追捧,好评如潮。本文以上述8部影片为对象研究,发现李安电影带着浓厚的中国古典诗学的"胎记",电影是一种诗意形式,表现出的导演的诗人之"志"、人物和主题的含蓄美以及视听语言都具有中国诗歌的明显特征。

    2016年01期 No.117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新世纪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的人物形象建构

    欧阳一菲;

    "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元素,逐渐走进电影,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在教育题材电影中,师生关系的磨合、青春个体的成长、教育问题的演变都是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影片主旨的主要变量,而贯穿于整个教育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则成为组合这一系列"变量"的重要链条。对教育题材电影角色类型、人物关系和人物成长轨迹的研究,既可以完善影片的情节架构,又可以深化影片主旨内核,为教育题材电影的深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本文在符号学视域下,阐释新世纪国产教育题材电影在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建构方面的特色,以期对中国教育题材电影未来发展带来启示。

    2016年01期 No.117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日本动漫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分析

    于秋芳;孙德蕾;

    日本动漫热已经在中国持续多年,在年轻人中显得尤为突出,并对中国动漫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中国年轻人,应该对这种现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持一种科学的态度。

    2016年01期 No.117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