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文艺批评

  • 巴蜀水陆画的抢救与研究

    李黎鹤;李远国;

    水陆画是佛道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一个宗教画种之一,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水陆画都未能得到有效地重视、保护与研究,特别是巴蜀地区的上万幅水陆卷轴画,一直处于研究领域的盲点,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研究。

    2016年03期 No.119 5-1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钢铁的“凤凰”怎样才能“飞”起来——欧阳江河长诗《凤凰》解读

    毛靖宇;

    欧阳江河的长诗《凤凰》,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意蕴。表面上看起来,它写的是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凤凰",但在更深的文本自我指涉层面,它也在不断地谈论当代诗歌写作的可能性问题。诗歌围绕装置"凤凰""飞"与"不飞"的问题,从观念与物质性、神性与原罪、凤凰观念的历史反思等角度进行了探索,最后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诗歌经过一系列的领悟与思辨,达到了一种观看方式的变化,解构了那种外向性、扩张性的"飞",而提倡一种谦卑和谐,与天地融合共处的"飞"。

    2016年03期 No.119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诗情不似曲情多”:“词言情”论及其缘由探讨

    曹艳春;

    与"诗言志、文载道"相比,词是中国文学中最能深入、细腻的抒发感情的文体。对于词善于言情的体性特征,历代词论家均有论及。本文梳理历代词论中"词言情"论,并从词的音乐性和阴柔美两个特点出发,探讨词言情的缘由。

    2016年03期 No.119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唐甄《营西苑记》初探

    王荣成;

    《营西苑记》见于任继愈主编的《中华传世文选》,是唐甄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体现了唐甄对君主的态度并非一概批判;体现了唐甄"文必有质"的主张,鲜明的"求真"精神,高超的写景造诣;记录了张元炜是南海瀛台的主要营造者,展示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它也是清代园林史的重要史料。

    2016年03期 No.11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套层表述与堆栈递归:《寻龙诀》叙事模态研究

    张丽君;高力;

    在电影叙事学的众多研究中,电影的叙事结构一直备受关注。近期上映的由乌尔善执导的影片《鬼吹灯之寻龙诀》采用了独特的套层结构进行叙事。本文将以电影叙事学叙事分层理论为基础,结合新叙事学中提出的堆栈模型理论,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做一次深层次的分析。

    2016年03期 No.11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艺术终结论与中国第三代诗歌

    李晓卉;

    九十年代以来,诗歌逐渐退出文学的中心,让位于小说与汹涌而来的散文潮。读者看不懂也不太喜欢第三代诗歌,是诗歌将要终结了吗?本文从黑格尔论艺术的观点与现代美学视角,看诗歌与心灵的需要,诗歌的不可终结性,诗歌艺术形式的嬗变。

    2016年03期 No.119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向善求美 去芜存菁——谈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的价值与意义

    何晓苇;

    毛本《三国演义》是毛氏父子携手合作的灿烂结晶,以新锐的小说观和美学思想对明本《三国演义》作了精细的修改,其旨趣在于艺术整体的修订与完善,而不止于字句的推敲和润饰;且从历史小说的创作实际出发进行了独具个性特色的评点。毛氏父子评改《三国演义》的价值意义不在于文本创造性上的重大突破与小说理论的大胆革新,而在于继承中的吐故纳新、审美评析与艺术求索,从而使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2016年03期 No.119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亲属称谓的演变及其文化动因

    姚权贵;

    汉语亲属称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同时期的亲属称谓,是当时社会的血缘关系、家庭组织形式和婚姻状况的深刻体现,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古至今,亲属称谓的数量、体系、称法和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才逐渐形成今天的亲属称谓系统。而这些历时演变,往往是社会发展、亲属制度、汉字形音义、方言俗用等众多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2016年03期 No.119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历史论衡

  • 西周中后期血缘宗族与王权政治博弈下的族群认同

    乔传宁;

    西周中后期血缘宗族与王权政治的冲突是研究西周历史进程课题中必谈的话题。而对二者矛盾冲突背后的族群认同态势进行研究,则往往被忽视。西周后期诸王政治变革上的一些举动都具有历史意义上的相似性。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这样的历史趋势更加彰显。穆王对五服制的突破,打破了传统的宗族关系所界定的夷夏之限;厉王变革垄断了社会资源,是对传统宗族族权"私有圈子"的突破;宣王料民则以权力让渡的形式承认了社会群体的多元化。族群认同的进一步实现,既需要对传统宗族界定族群模式(宗、族同构)的突破,更需要对异族群进行制度上的规定和权利上的认可。

    2016年03期 No.119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苏子》及其相关问题——为纪年苏秦逝世2300周年而作

    蔡运章;

    苏秦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汉书·艺文志》载有"《苏子》三十一篇"。然而,这部著作早已亡佚。它的具体内容,至今尚未澄清。以往学者常把《苏子》与《鬼谷子》混为一谈。《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理论经典,《苏子》则是苏秦及其学派书信和游说辞的总集,两者不能混淆。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里,发现有十六章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我们以这些真实史料为标尺,将散存在战国秦汉文献里苏秦及其学派的书信和游说辞辑录起来,逐篇进行校勘、注释、考辨和译文,撰为《苏子辑校注译》一书。这对研究战国历史和纵横家的事迹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6年03期 No.119 56-6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 宣汉罗家坝遗址东周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王隆毅;戴鸿;王平;安普义;

    本文以宣汉罗家坝遗址东周墓葬的随葬器物和墓葬形制为切入点,研究罗家坝遗址墓葬的文化面貌,探讨其典型器物及其形制演变情况和文化属性,并结合周边地区的考古学资料,探讨罗家坝遗址墓葬的墓葬形制、葬俗、殉人以及非正常死亡情况。认为罗家坝遗址的矮柄豆、圜底罐和釜,铜兵器钺、矛、柳叶形剑,铜生活用具铜鍪、铜釜和釜甑,时间延续性强,形制继承关系明显,是罗家坝遗址墓地战国时期常见的典型器物,具有鲜明的巴文化特征,墓葬形制和葬俗以及殉人现象与峡江地区的巴人墓葬相似,随葬大量铜兵器和一些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巴国战事频仍的历史。

    2016年03期 No.119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 符号学视角下的体育文物解读——以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藏品为例

    梅林;

    本文以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体育文物中的画像石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一个意义的载体,站在符号表意、符号化的过程以及符号修辞等符号学视野下将其加以解读,以期对体育文物的文化意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希冀能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抛砖引玉。

    2016年03期 No.11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同仇敌忾的全民抗战——论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李昊原;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御外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独特贡献,他们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力量,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破坏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的阴谋。从我国少数民族同胞投身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中,我们获得的是对这段难忘历史的思索以及对当下的启示:少数民族同胞参加抗日战争加强了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在抗战中完成了雏形;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全国各民族只有加强文化认同,强调同根同源,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民族根连根意识、发展共作为意识、筑梦齐努力意识,才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6年03期 No.119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小学教育略论(1937-1945)

    丁远凤;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肆意侵略,使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摧残。而为了小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国民政府在管理区域(即国统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描述分析,尝试着复原抗战时期的小学教育政策、课程和教科书等方面的状况,并反思对抗战时期小学教育的发展与作用,以为当今小学教育发展之借鉴。

    2016年03期 No.119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三学”探索

  • 《管子》四篇心学思想发微

    彭鹏;

    "心"是《管子》四篇(《内业》、《心术》(上下)和《白心》)的核心范畴之一,其与道、气、德等范畴一起,构成了一种包含心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在内的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管子》将"心"分为体和用两个基本层面,并试图通过正静安和、专一心意等修心养心方法达到聚精养气、抟气如神的精神境界。《管子》四篇的心论对道家和儒家思想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2016年03期 No.119 92-9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论曼荼罗建筑形态的美学思想

    李沙;任军;

    曼荼罗图式不仅出现于西藏建筑,而且在中国腹地也得以广泛传播,体现了汉藏文化艺术的融合与相互影响。带有浓郁藏传佛教密宗文化色彩的曼荼罗图式传达出特有的美学观念,分别以二维和三维形式展现并营造了朴素端庄而充满对比变化的灵动宗教艺术氛围,对研究古代曼荼罗图式的演变及发展脉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6年03期 No.119 97-10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 向死而生的生命观与“行者”精神——傈僳族与阿昌族婚俗比较

    石贤玮;

    生活在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沿线的傈僳族与阿昌族,作为不同的民族群体,有着不尽相同的宗教信仰、婚姻习俗、文化表征。但是,相似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又使他们拥有相似的生命价值观、人文情怀和道德精神。

    2016年03期 No.119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重阳立教十五论》思考与当代价值

    金恺文;

    北宋末年,由于金军入侵,南宋不得不偏安于江南地区。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基本中断,北方在金朝统治下,由于民族的矛盾,社会的动荡,阶级的压迫,对宗教的酝酿和产生,形成了良好的条件。期间形成的数个新教派中,全真道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重阳立教十五论》通常被认为是全真道创始人王喆,对本派教义核心的阐述,包含了全真道立教和发展的基本思想。本文将简要讨论《重阳立教十五论》中一些关键思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并谈谈其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6年03期 No.119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从存在论语言观看《周易》的诗性精神

    李军;

    本文借鉴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的思想资源,尝试对《周易》文本及其言说方式进行一番"存在论"的诗学解读,着力就《周易》文本所涉及的语言概念问题、《周易》八卦作为元语言结构对于世界诗性意义的开启、《周易》"三才"思想对于人之主体性诗学价值的颂扬、《周易》的作品创建及其文本诗性言说方式对于中国人"诗意栖居"生命形式的根本奠定等诗学问题展开具体讨论,以期能对《周易》所蕴含的诗性精神获得一种整体性的初步把握。

    2016年03期 No.119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论中医原创思维中的理性主义

    程雅群;程雅君;

    中医原创思维中理性主义非常关键。察类、求故、明理体现了中医原创思维的理性主义,从逻辑科学的角度说,《黄帝内经》运用了察类思维,《伤寒论》已经运用求故思维,《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是中医学求故之典范;明·张景岳是将明理思维引入中医学的代表性的人物。中医原创思维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互补、结合和统一,其中的理性主义是重中之重。

    2016年03期 No.119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民族民俗文化

  • 探析巴渝文化之魂——川江号子

    程析;

    巴渝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渝文化孕育中的民歌,根基深广,绚丽多彩,折射着巴渝人的生活与精神。其中,巴渝民歌中的川江号子,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那种在千百年船运中不畏艰险、勇闯急流,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精神,是巴渝人文精神的典型体现,那荡气回肠的号子声,是巴渝文化中的千古绝唱。川江号子是巴渝文化之魂,它对于今天振兴中华,走向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03期 No.119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藏式民居建筑文化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炉霍民居为例

    文彦博;李沄璋;覃涵;

    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民居特征鲜明,地域风格显著,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炉霍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实地测绘,详细地从民居建筑的总体布局、构造、细部工艺、材料等方面分析其建筑文化,完成炉霍传统民居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当前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保护发展策略。

    2016年03期 No.119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朝鲜族传统民居的文化生态内涵探析

    韦宝畏;许文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本文从文化生态视角,对朝鲜族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因材致用的营造技术、崇尚秩序的伦理观念、和合共生的功能交融、见素抱朴的简约风格和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行分析,阐述弘扬朝鲜族民居建筑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2016年03期 No.119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薅草锣鼓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考

    张琪;

    薅草锣鼓在我国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很早便见诸文献记载。若仅依赖文献,后人仅能从简洁的文字中对其进行感性认识。通过对薅草锣鼓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田野调查不仅能印证文献中的记载,反观古代的文化现象,而且能填充有限的文献信息,弥补文献对薅草锣鼓缘起、程序、内容等叙述之不足。

    2016年03期 No.119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对“年度汉语盘点”的文化语言学解读

    石琳;

    语言年俗是以语言要素、语言形式为本体所生成并承载的民俗文化现象。作为中国人辞旧迎新的贺岁活动,传统语言年俗凝聚了喜庆团圆的美好寓意,也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而近年来兴起的"年度汉语盘点"活动,也逐渐形成了具备特定模式的新时期语言年俗,并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成为了影响广泛的大众语言文化现象。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近年来"年度汉语盘点"评选的词语作为研究材料,分析其语言形式和文化属性,揭示新语言年俗中蕴涵的语言文化价值。

    2016年03期 No.119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艺术视野

  • 论中国洞经古乐的源和流

    沙马拉毅;

    起源于古蜀人祭祀音乐,发祥于四川青城山的道教音乐,唐朝就开始流行,南宋时期在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的中国"洞经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之一。对中国传统音乐和地方戏曲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6年03期 No.119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中西方音乐元素融合

    何昊天;

    1990年代末,中西方音乐元素的融合开始重新流行,且势头相比以往愈演愈烈,这不仅存在于流行音乐界,器乐界也是如此。流行音乐界的王力宏和周杰伦开始崭露头角,器乐界的女子十二乐坊也逐渐为人所知。但中国观众对王力宏和周杰伦两位明星的接受度颇高,却并不十分喜欢女子十二乐坊。王力宏和周杰伦能够对他们创作中所含中国风歌曲的数量做到灵活安排、控制自如。在王力宏的专辑中,有一半的歌曲融入了中国元素,其最具中国风的两首歌曲《在梅边》和《花田错》更是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与女子十二乐坊使中国传统音乐听起来更像西方音乐的做法不同,王力宏和周杰伦试图让西方流行音乐听起来更像中国风音乐。中国观众认可这两位歌手所作的尝试,因为这不仅使他们的音乐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听音喜好,而且还满足了他们的自豪感。而中国传统器乐的西方化对中国观众而言,并不具有任何吸引力。换句话说,在传统中国音乐中加入西方元素不仅降低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纯粹性,同时也减少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2016年03期 No.119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的父子伦理

    张文博;袁智忠;

    影视文化在时代文化语境和社会价值重塑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道德观。青春电影在新世纪商业浪潮的氤氲中,青春个体绽放出了纷纭的成长姿态。其中,家庭父子伦理关系折射出现实个体日常的复杂伦理秩序。本文在伦理的维度下从"弑父"、"丑父"、"恋父"、"审父"、"寻父"审视新世纪以来青春电影文本中所显现出来的的父子伦理叙事问题,以期对今后中国青春电影中父子伦理问题带来有益启示。

    2016年03期 No.119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文化建设

  • 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感知研究——成都熊猫邮局游客调查

    王汝辉;谢梅;李雪霖;

    本文以大熊猫为主题的熊猫邮局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收集游客对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感知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探讨游客对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感知。研究发现,性别差异显著影响游客对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感知;游客对大熊猫"可爱"、"大熊猫的成都的名片"文化特质认可度很高,对"财富论坛的召开提升了大熊猫的形象"认可度最低;游客对大熊猫主题"明信片"产品喜爱感知程度最高,而"日常用品"和"玩具"等则表现一般;进一步深度访谈研究得知,游客对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形象感知高满意度源自产品创意和氛围创意。

    2016年03期 No.119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中国经典酒文化的国际传播

    王洪渊;程盈莹;

    馥郁芬芳的中国美酒,与诗词歌赋、文学典籍、书法绘画、散文戏曲以及影视、音乐等诸多艺术形式联袂演绎,相得益彰,构筑了丰富多彩、意境悠远的中国经典酒文化。对中国经典酒文化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为中国酒类企业的文化传播决策提供依据,拓展酒类产品的海外贸易。

    2016年03期 No.119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海韵弥馨:海洋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以广东为例

    汤苑芳;

    海洋历史民俗文化是一种资源。明、清、民国的地方志是海洋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良好载体。文章尝试对明清广东方志中的海洋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进行研究,建议将其组合利用到滨海旅游产品设计之中,用古建筑与古诗文营造古格调,让古风俗与古胜迹合奏古韵律;凭古特产与古工艺酿出古风味;以古海丝与古胜境串出新海韵。

    2016年03期 No.119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互联网对建设城市社区文化的影响——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李娟;

    近年来,城市的社区文化逐渐变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计算机网络渐渐深入社区,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新机遇。但互联网存在两面性,不仅给社区文化带来积极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应该强化国内网络的管理,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建设。本文从成都市社区基本类型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对成都社区文化的消极、积极影响,提出成都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思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016年03期 No.119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书评

  • 《从三国史到〈三国演义〉》序

    沈伯俊;

    <正>符丽平所著《从三国史到〈三国演义〉》即将问世了,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乍看书名,似乎并不那么新鲜:历来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著作,在论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时,都会涉及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国演义》进行总体研究或评介的著作,如段启明的《罗贯中与〈三国演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我的《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关

    2016年03期 No.119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传世珍宝鉴赏

    <正>名称:黄花梨圈背交椅时代:元代材料:黄花梨类别:家具规格:69.5×53×94.8厘米收藏处:私家出行时使用的坐具。因其腿部交叉,椅具可以折叠,便于携带。这种椅具在过去是达官贵人出行特别是打猎时随行携带的,又叫作"行椅"或"猎椅"。椅子的圆形靠背由五截木料拼接而成,靠背板浮雕朵云双螭纹开光。构件交接处,包裹缠枝莲纹铁錽银活,部分已锈

    2016年03期 No.11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 《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度重点选题征稿启事

    <正>《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大型学术期刊(月刊)。本刊秉承"兴文求是、弘道逐梦"的办刊理念,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深入研究。本刊密切关注中华文化建设的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努力打造中华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2016年03期 No.119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唱和词一束

    <正>~~

    2016年03期 No.119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