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彩绘木雕鸭豆

    <正>时代:战国早期材料:木、漆类别:漆器规格:径18.2厘米,高25.5厘米收藏处:荆州博物馆豆是古代餐具的一种。这件器物是中国古代仿生设计的一件精品,鸭子的姿态与真无异,生动活泼。使人惊讶于古人的写实功力之深厚,以及漆器制造工艺的高超。此豆为木胎,深盘,短柄,喇叭座。盖子和盘合成一只蜷伏的鸭子。器表髹黑漆,用朱红、金黄色大漆彩绘三角云纹和卷云纹饰。作为古代器物,这件鸭形彩漆豆依然光亮如新,它向我们展示了数千年前贵族生活的奢

    2017年03期 No.13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

  • 花蕊夫人宫词与西域文明

    谢桃坊;

    前蜀主王建的小徐妃,在宫中别号花蕊夫人,今存宫词九十八首;其中有十二首宫词涉及音乐、服饰、民俗和娱乐等内容,皆是西域文明在前蜀宫廷的反映。五代前蜀文化是唐代中原文化的延续,通过中原和丝绸之路而与西域存在经济与文化的联系;这表明四川虽僻处西南,但与西域曾有非寻常的文化交流。

    2017年03期 No.131 5-1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汉风流被 丝路新语——南方丝绸之路四川雅安段田野调查

    陈佳楣;

    雅安,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自古至今都是四川进藏、入滇的交汇处与重要节点,亦是南方丝绸之路牦牛道的门户与必经之路。两千年前,往来的客商与源源不断的货物带来了这里的繁荣;两千年后,带着岁月痕迹保留至今的丝路遗存,不仅证明着这里的厚重历史,更在"一带一路"提升至国家战略的今天,见证着一个遭受地震灾害侵袭后焕发出勃勃生机的美丽雅安。

    2017年03期 No.13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蜀锦与丝绸之路

    唐林;

    巴蜀地区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养蚕、治丝、织锦的中心之一。在中国四大名锦中,蜀锦的历史最为悠久。从产生的时间、定名的时间、织锦机具制造的时间、规模化生产的时间以及织造工艺来看,蜀锦堪称"中国织锦之母"。最为特殊的是,从南北朝到隋乃至唐初长达600余年的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能提供织锦作为贸易商品的只有蜀锦,所以蜀锦在四川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和贸易地位。蜀锦在中国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开始于先秦,迄今已经2000多年,是中国丝绸之路开通后最早进入贸易的商品之一。秦汉时期到唐代,蜀锦流通到了蒙古国、新疆、青海、前苏联等北丝绸之路和日本等海外丝绸之路。至于蜀锦与南方丝绸之路,由于气候致实物没有实物留存的原因,蜀锦在南方丝绸之路的传播主要是蜀锦技艺。蜀锦不仅代表着古代四川丝绸文化的繁盛,也对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2017年03期 No.13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张大千对敦煌艺术与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一)

    李永翘;

    四川籍国画大师张大千,与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可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1941年,张大千为了追寻中国绘画的发展源流,曾经不辞艰辛,自费来到敦煌,并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敦煌工作了近三年之久,临摹了历代壁画精英约三百幅。接着在兰州、成都、重庆、北平、西安、上海、香港、台北等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临抚敦煌壁画展览,使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敦煌和敦煌艺术。而在1949年张大千出国后,他又高举着中国文化的大旗,单枪匹马,东冲西突,"拼命为中国文化在海外打天下",连续在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瑞士、希腊、比利时、西班牙等世界各国,以及在韩国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地,举办了大规模的《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和《张大千近作展览》等等,大力弘扬了国光,宣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又轰动了全球,极大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着实增强了中国绘画的世界影响。并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全世界都争得了巨大的光荣,并受到了中外人民的热烈欢迎与极大尊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伟大征程。为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助力四川加速融入"一带一路"事业,笔者特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使张大千及其艺术,在促进我国与我省顺利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更加充分发挥出其独特而又重要的积极作用。

    2017年03期 No.131 26-3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 论苏轼咏梅诗中的“美人”拟象及其象征意义

    王天娇;

    苏轼的咏梅诗在梅文化的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拟人化是苏轼咏梅诗的重要特点,而"美人"是苏轼咏梅诗中的主要拟象。本文首先从苏轼咏梅诗的写作背景入手,分析梅花与诗人政治经历的联系以及苏轼咏梅诗的政治隐喻。其次,分析苏轼咏梅诗的拟人化的特色,探讨苏轼咏梅诗"美人"拟象的特点及"美人"拟象的政治隐喻。再次,分析苏轼咏梅诗中两类最具特色的"美人"拟象——贞女与仙女,并联系诗人政治经历探讨两种不同"美人"拟象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

    2017年03期 No.131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苏轼研究

  • 苏轼的佛禅因缘与般若智慧

    周裕锴;

    苏轼与佛禅结缘有四方面的原因:时代、地域、家族、个人遭际。苏轼阅读的佛书最常见的有《金刚经》《维摩经》《楞严经》《圆觉经》《华严经》《六祖坛经》等十余部,从中得到不少智慧的启迪。佛教对于苏轼来说,并非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而是不同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资源。佛教对苏轼世界观的启迪主要有人生无常的般若空观、心无所住的人生态度、万法平等、周遍含容的学说、六根互用的修道体验、物我无尽的物不迁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移植到文艺审美领域,形成了中边诗味、静空、诗话一律等学说,对后世文论影响深远。

    2017年03期 No.131 39-4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一带一路”研究

  • “一带一路”战略下北京文化贸易发展新思路

    刘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贸易投资的新热点。北京具有发展文化贸易的优质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分析近年来北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贸易的主要特点,从微观实践层面探讨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北京文化贸易的路径和措施,并提出对策建议。

    2017年03期 No.131 55-6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 “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思考——以《大唐玄奘》为例

    梁虹;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环境中,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必须"走出去",这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平台,但同时要正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差异与隔阂带来的冲击及挑战。在如此的认知前提下,综合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各种因素,以影像表达为切入点,以国际影片审美需求为参照,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作为工具,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几方面分析。

    2017年03期 No.13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民族民俗文化

  • 从地下遗存看海岱地区史前社会组织演进

    刘俊男;高芮;

    海岱地区史前社会组织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距今约8300—7300年可能为母系氏族阶段,距今约7300—6100年前可能为偶婚制家庭阶段,距今约6100—4600年前可能为家长制家庭公社阶段,距今约4600—4000年前可能为专偶制家庭阶段。这与恩格斯关于社会组织演进的理论是相符的,但本地区的家长制家庭公社阶段时间延续达1000年左右,时间较长,足以构成一个阶段,不是恩格斯所讲的短暂的过渡。

    2017年03期 No.131 65-7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 互嵌史视域下元明清时期仡佬族共生模式研究

    苟爽;

    族群共生关系是通过历史演化的过程逐步呈现的,其历时性过程承载着族群活动的互动场景、调试行为与建构方式,共时性过程界定情境下族群共生的阶段特征、地域范围与特色类型,共同构成族群独特的互嵌历史与共生模式。本文采用民族学与管理学交叉分析的方法,观察元明清历史时期聚居于"大中南半岛"(Greater Mainland Southeast Asia)区域范围内的两种类型仡佬族群体,探讨他们与多民族互渗、互嵌、共生的历史,剖析区域分布、利益机制与文化需求等因素对仡佬族群共生形态建构与共生调试机制的影响,得出主次分明的三种共生模式。互嵌历史视域下仡佬族群与多民族共生关系的精细化研究实践,为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范本。

    2017年03期 No.131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论鲎的价值意义在后丰港的阶段性变化

    殷天杰;

    作为金门后丰文化构成要素的重要一环,鲎在后丰港文化的发展轨迹之中,尤其在文化象征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由于金门后丰商港的建设,鲎的数量骤降,直至消失,这在后丰港文化传统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断链,后丰住民的生活轨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从物质与遗产的辩证关系的程度上来看,鲎的价值是一直存在的。为厘清鲎在后丰港的价值量及其意义的变化,笔者拟以后丰住民与鲎的关系为出发点,对其时代做出如下划分:主要分成原住民独立占有鲎的"自有时代"、他者定义鲎的"他识时代"和鲎消失后形成的"回忆时代"三阶段。本文拟利用这三个时间阶段为线索,分析原住民对鲎的价值依赖和利用状况,并厘清不同时代的"鲎——人"关系特征。

    2017年03期 No.131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洛带燃灯寺历史与现状考察

    郭一丹;

    燃灯寺作为一方主要的信仰空间,在社区遭遇重大灾害危机时能给人带来祈降甘霖的希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给人带来平和、平静或希望。尽管寺内供养的神祗不乏轮转更换,寺庙仍显名一方,至今香火兴旺。本文对燃灯寺的兴衰变迁进行考察,希望从中管窥地方民俗之一斑,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一个真实鲜活的个案,并进一步探讨信仰空间对社区危机与日常生活的意义。

    2017年03期 No.131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文化交流

  • 韩国古典小说《沈清传》中儒释道思想探析

    舒畅;

    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两千多年前就通过不同方式传播到朝鲜半岛,对韩国民族精神形成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韩国古典小说《沈清传》的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探究《沈清传》中沈清至诚孝心折射的儒家思想,因果报应体现的佛家思想,龙宫仙境渗透的道家思想,既为研究韩国古典小说提供有益的参考,又能推动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研究,还能进一步促进中韩文化的友好交流。

    2017年03期 No.131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中泰文化差异下的词语翻译:鲁迅小说泰译论

    黄盈秀;

    任何翻译都涉及文化差异,最明显的案例就体现在词语层面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小说的译本版本繁多,译文质量参差不齐,极大影响了读者的理解和对作品的接受度。本文意在分析鲁迅小说中必须进行翻译处理的词语,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对中国文学成果的外译,特别为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学翻译做点基础工作。

    2017年03期 No.131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文本翻译探析:以《书谱》英译本为例

    刘彦仕;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时代强音乃至国家战略,对书法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增长趋势。本文拟聚焦三个《书谱》英译本,分析典籍翻译的本质与研究理据,以文化协调翻译观为指导,从文本书名、术语、典故等层面来比较分析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找出差异及如何完成译入语文化与原语文化对等交流的翻译之原意。

    2017年03期 No.131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从语域理论视角浅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景芳;段成;

    翻译是种跨文化活动,而文化负载词正是翻译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它们自身所属的语言特点和其所具有的文化独特性使得译者在实际翻译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本文从语域理论的视角,围绕语场、语旨和语式三要素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的对等问题,以期正确传达文化信息,尽可能地实现翻译对等。

    2017年03期 No.131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文化视阈中的中西友善观比较

    李慧华;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公民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深刻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观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友善观及其差异,从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汲取中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从而实现中西传统文化的整合、超越与和谐。

    2017年03期 No.131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中西海洋神话的趋同性比较

    谢梅;陈华;

    本文致力于在中西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化批评领域的理论指导下,在神话范围内对海洋文学的趋同性思考和探索。神话保存了大量人类童年时代的幻想,沉淀了民族的记忆,中西神话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从更深的层次审视不同民族的文学和文化。海洋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中西神话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着力于中西方地理环境下神话中的海洋文学比较,海洋神话反映大海与人类的共生共存,由此思考和探索人类海洋神话文学与文化理念的普适性。

    2017年03期 No.131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三学”探索

  • 中国古代铜佛像的特征

    李琳;

    中国古代铜佛像是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作为文物和古代艺术品具有重要的收藏、研究和欣赏价值。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铜佛像年代真伪,对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对我国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收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03期 No.131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 明清黔中文士之佛教因缘及涉佛诗文内涵探赜

    杨锋兵;

    明清以来贵州佛教发展出现兴盛局面,黔中文士亦与僧人广泛交游,特别是明清黔中文士读书讲学山寺及明季士大夫逃禅,体现出了明清黔中文士与佛教较深厚的因缘。综观明清时期黔中文士涉佛诗文,其内涵则主要体现在谈论佛教义理,描写寺庙山林景色,记述寺庙兴废问题方面,展现了明清时期贵州社会政治、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2017年03期 No.131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论略

    吴大斌;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是一篇唐代记事碑文,记载了开凿乐山大佛的人文历史信息。作者围绕建设者开凿大弥勒石像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主线进行论述,认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着重表达了释迦牟尼的修为思想和教育观,认为提高人的内心思想修为最重要,文章阐明了很多人生哲理、真理乃至万物生成法理,是一篇非常有特点的文学艺术性和思想性强的唐代"记"类应用散文。

    2017年03期 No.131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文化建设

  • 从文化消费看大数据时代的文化贸易

    柴冬冬;

    从产业流程层面看,大数据支配下的文化生产场,消费场将取代直接性生产场在动态性的文化场中居主导位置,并且这一态势将成为长期性存在。在实际的对外文化贸易活动中,对他国消费市场缺乏精准把握,往往是一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劣势所在。因此,利用大数据的消费主导效应以获取对外文化贸易的价值认可,从而规避因文化差异、产品同质化等供需错节因素所造成的贸易损失,是大数据时代对外文化贸易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我国应当实施文化贸易的多平台、多部门、多环节与大数据相对接的多元化战略。但这一战略的展开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共存于一体化进程之中,二者不可分割。实践好一体多元战略,对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7年03期 No.131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以荆楚文化网络传播为例

    纪希;

    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支撑,在逐渐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其传播方式和效果表现出了新的形态。而荆楚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阵营中的重要一员,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本文以荆楚文化为例从新媒体的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发展新模式,阐述其发展的重要性和关联性,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新思路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017年03期 No.131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文学批评

  • 王阳明龙场诗文中的贬谪、达观、事功一体心态

    郝永;

    本文以王阳明谪官龙场诗文为切入点,研究他当时的心态。作为谪客,他有贬谪心态是必然的,但又不止于此。研究他谪官龙场期间诗文创作,发现有着贬谪、达观、事功等构成的多维一体心态。贬谪心态寄托在他以去妇、动植甚至无生命"天生桥"自况诗作中。蕴蓄达观心态的有山水幽胜、农事田园以及对儒家圣学之道"真达观"咏叹的诗篇。作为士阶层,贬谪中的王阳明还有着事功心态,这在他龙场诗文中是结交当地各级官员、成功化解两次政治危机,还有躬行教传的内容。王阳明谪官龙场的这一多维一体心态是对传统文人"忧愁幽思"情绪化贬谪心绪的超越,本质着他一生的个性心理,并具传统中国文人共性心理意义。今天看来,这是身处逆境的健全心态。

    2017年03期 No.131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迟来的美——剑门关诗文的审美反应

    何国辉;

    剑门关风景人文之美享誉海内外。但唐宋以前,写剑阁、剑门关的诗文几乎不会提到它的美,似乎那里只有艰难和恐惧;唐宋以后,特别是清代,艰难和恐惧才渐渐远离,美被人们发现。

    2017年03期 No.131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艺术视野

  • 传统水墨形态向当代转换的路径与审美视角

    田海稣;

    传统水墨是中国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精神符号。本文从传统水墨的演进趋向入手,分析了传统水墨向当代传换的必然性与可能性,提出了转换的几个主要路径,并且从审美的立场与观念阐发了当代水墨的审美取向。

    2017年03期 No.131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初唐时期织锦纹样风格研究

    李斌;李强;刘安定;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与考古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纹样组织形式、题材、色彩三个角度对初唐时期织锦纹样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认为初唐时期织锦纹样的风格主要体现在纹样组织形式上适当运用对称与连续图案、题材上大量将现实动植物与抽象虚幻纹样图案巧妙融合、色彩上突破五色的限制。其风格形成的原因,客观上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初唐时期借鉴外来织锦纹样创造了先决条件,主观上因为初唐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扫清了借鉴吸收外来织锦技术的心理障碍,纬线显花技术的流行与束综提花式织机的使用则为其纹样风格的形成作好了技术准备。

    2017年03期 No.131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综述

  • 近十年来(2006—2016)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刘富胜;马冰心;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研究;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研究;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学术界未来研究的重点。

    2017年03期 No.131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书评

  • 《大诞生——中国宇宙起源说新解》序

    陈德述;

    <正>对于国学的研究,首先应该进入国学的奥堂和宝库中,去认真发掘其中的内涵和精华,然后去探索它于今天有何价值,进而去发展它,使它永葆青春。四川省内江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内江市中区教育学会秘书长甘光地先生的《大诞生——中国宇宙起源说新解》,对此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尝试,实在令人钦佩。中华民族对于宇宙及其起源的探索由来已久,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中华民族就建立起了深刻、系统的宇宙学理论。从"盘古开天辟

    2017年03期 No.131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