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传世珍宝鉴赏

  • 桃形杯

    <正>时代:清材料:紫砂类别:水具收藏处:南京博物院紫砂陶业从明代万历年到清代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此时的紫砂器皿门类齐全,造型丰富,制作精巧,注重装饰。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贴花、绘写、雕刻、加彩等。此杯以切开的半桃为形,杯口如桃,折取精老盘屈且中空的枝干为把,以新嫩的小桃附以枝叶装饰为足,枝干上的大小叶片、桃花、小桃参差错落,桃嘴作流,紧贴杯壁,宛如在春风中飘拂,其造型别致,布局巧妙,构思新颖,

    2018年04期 No.14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中外文化交流

  • 新石器时代甘青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以马家窑与梅尔伽赫文化关系为例

    俞方洁;李勉;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揭示,新石器时代中国与南亚次大陆早已存在文化交流。早至距今四、五千年,甘青地区居民已经和喜马拉雅山周边地带、俾路支斯坦等地有着间接或直接的文化交流。麦作物、羊、彩陶的东渐,穿孔石刀的西传都见证了早期中外文化交流。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印交通的南北二道,其一为北道:从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翻越红其拉普山口进入克什米尔,沿印度河抵达俾路支斯坦;其二为南道:从甘肃南部向南经川西至藏东河谷,西下从雅鲁藏布江逆江而上,由狮泉河南下进入克什米尔地区。相关探讨为我们思考丝绸之路史前史提供了证据。

    2018年04期 No.144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7K]
  • 茉莉来华路线考

    冷蔺莎;汤洪;

    茉莉自传入中国,即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成为香花"魁首",并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产生《茉莉花》经典民歌曲目。茉莉自域外传入中国,年代甚为久远,学界对其原产地多有异说,其中以大秦、波斯、印度、越南等说法影响较大。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借鉴丝绸之路研究成果,考证出茉莉沿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自印度传入中国。

    2018年04期 No.144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6K]
  • 二十一世纪以来韩国李白研究述评

    唐斌;金洪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李白是韩国学界的研究热点。十七年来,公开出版的专著有38部,学术论文有88篇,学位论文33篇(其中硕士论文29篇,博士论文4篇)。从数量而言较为可观,从涉及的内容和研究视角而言较为广泛,涉及到李白的诗歌意象、李诗与道教的关系、李杜比较、朝鲜诗人对李白的接受与传播等领域。现将这些研究成果分类介绍,希望能给国内的李白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018年04期 No.144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 评史蒂芬·霍吉对《道德经》译释的多视域融合

    赵志刚;陈天惠;

    2001年出版的史蒂芬·霍吉(Stephen Hodge)的《<道德经>英译与评论》,无论是对底本的重新编排、还是在类文本的设计上,都体现出多视域融合的特点。但当前老学研究界缺乏对其价值的深入挖掘。因此,我们尝试从霍吉的《道德经》英语译释入手,在梳理老学译介史和时代语境的基础上,以其他的英译本为参照,深入解读"视域融合"为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带来的影响,并通过"读者接受"和"文本变异"等相关理论的应用,探讨霍吉对老子思想译释的得失,从而为当前世界老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18年04期 No.144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 美国汉语教材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陈楠;

    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汉语国际传播是其中重要一环。汉语教材作为学习者学习汉语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成为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本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以美国使用广泛的两套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教材涉及的话题内容、频率以及话语态度等角度,对中国形象塑造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析,发现教材塑造了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在话题选择上多元、有序;话语态度较为客观、公允。最后,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形象的策略。

    2018年04期 No.14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四川历史名人

  • 1945年都江堰“开水节”李冰祭祀及其意义

    王川;刘朋乐;

    "开水节"(现称"放水节")是都江堰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其渊源为古蜀人对水神的崇拜,后逐渐演变为民众对李冰父子的祭祀习俗,在北宋初年形成为"开水节"。民国三十四年(1945),四川省主席张群亲赴都江堰主持开水大典,担任主祭祭祀李冰父子,表面上是四川最高当局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以及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实际上,四川省政府更以开堰祭祀为契机,不仅检查验收上年度水利修缮之成果,进而强化四川的中央化,推进川人的家国认同,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18年04期 No.14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神话学视阈下的颛顼形象及其文化学意义

    李进宁;

    《楚辞》中的颛顼形象既有历史成份又涵盖神话元素。从神话学角度而言,颛顼形象是感生神话的典型。它能够施展神力而"绝地天通",是一位具有沟通天人关系的天神形象。从颛顼与共工争帝的神话记载及其"建制北维"、"执权而治冬"的地位和神权,以及"死即复苏"的神话叙事中可以断定其天神的身份。由此可知,颛顼是一位颇富神话色彩和一定神能、神格的神灵形象,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学意义。

    2018年04期 No.14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杜甫在梓州射洪、通泉的诗酒之旅与文化意义

    龙远兵;

    大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是"安史之乱"第六年,山河破碎。杜甫送友人严武至绵州,又与李使君相会,以诗言志,表明去梓州射洪拜谒诗歌革新前辈陈子昂之心迹;秋天,杜甫将一家老小从成都草堂搬到梓州居住;仲冬,南下射洪,登金华山,畅饮"射洪春酒",拜谒诗歌革新前辈陈子昂;继续南下至通泉县,瞻仰唐初名将郭元振任县尉时的故居,评赏"初唐四家"薛谡留下的书画作品;陪同王侍御与通泉县令姚某品野宴,饮"春酒",泛舟涪江。杜甫在射洪、通泉两县(公元1283年合并为射洪县沿革至今)两个月的旅途中,写下了《野望》《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陪王侍御宴通泉山野亭》等18首诗作(现存12首),是"中国诗酒之乡"文化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2018年04期 No.144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历史论衡

  • 里耶秦简“付受”与地方国有财物流转运营

    吴方基;

    依托秦简文书,解析地方国有财物流转运营是动态考察地方财政史的一个窗口。解读里耶秦简"付受"可见,秦代地方国有财物流转运营情况是:1.接受方向县廷提出申请,县廷下达申请文书到出付方,接受方派遣接受人到出付方接受财物;2.出付方出付财物,制作"付券"(也可由接受人制作),记出账(出计),并上报县廷,县廷下达"付券"给接受方;3.接受方接受财物,记入账(入计),并上报会计凭证"校券"给出付方。整个流程县廷起"中轴"作用,有效促进付受财物的良性运作。

    2018年04期 No.144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古蜀地丝织匠人之流动——兼论古蜀丝织技术在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传播

    林开强;

    古代织锦蜀匠人们在流转迁徙活动中,将蚕桑织锦技艺推广至南方各地,在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巴蜀丝织技术积累时期,中原匠人流入与古蜀地蚕桑丝织本土技术融合与提高;蜀地丝织匠人以成都为中心的技术扩散时代;蜀地丝织匠人流亡迁徙的技术外迁时代。勾勒出了蜀地丝织匠人在迁徙流转过程中传播高超丝织技术的动态线条,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古代以丝绸商品为主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地带,更是一个丝绸技术传播与发展的动态空间。

    2018年04期 No.14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 《通鉴·唐纪》与《唐实录》关系新论

    熊展钊;

    《通鉴·唐纪》的编撰并非衍两《唐书》本纪之文、合其志传为一,而是将唐代列朝《实录》作为其参考、引用的核心史料。司马光采取了独特的方式处理《实录》史料,既以《实录》标目、直接引用《实录》、辨析《实录》中的曲笔与错误,又对《实录》中的部分曲笔采取了保留态度。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处理,《唐纪》比《实录》更胜一筹:纠正了《实录》中的曲笔、谬误的记载,其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删去了《实录》中冗长、重复的部分,《唐纪》能够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司马光依据其落脚历史与现实的一家之言改造《实录》所记,确保了《唐纪》所载内容能够符合史学资鉴的要求。

    2018年04期 No.144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 从拓跋鲜卑在北朝的服装变革谈文化融合的交互性

    宋鸽;俞媛媛;

    本文以出土墓葬及壁画为蓝本简述拓跋鲜卑服饰的变革历程,从内因——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有意识的汉化进程和外因——北魏政权对汉人士族的倚重和民族交流形成的相互影响两方面论述北朝服装变革的进程,提出服饰融合是文化融合的缩影的观点,简析文化融合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2018年04期 No.144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三学”探索

  • “以儒解庄”与“会通庄屈”——钱澄之《庄屈合诂》的注庄立场与遗民情结

    钮则圳;

    《庄屈合诂》是明遗民钱澄之晚年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儒解庄"的注庄立场、"以庄继易"的核心主张、"会通庄屈"的遗民情结,皆在庄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在今天对《庄屈合诂》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探讨"庄子即儒家"的思想史议题提供重要帮助。同时,"知人论世"应当成为我们面对这类遗民作品的研究方法。

    2018年04期 No.144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 论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

    李存周;陈燕;

    诸佛诸祖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一者,了其本无,得自性清净,自性解脱;二者,净其妄染,得离垢清净,离垢解脱。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三大命题里,三命题既顿既渐、既智既悲而微妙抉择何为了其本无,何能净其妄染,使学人得见正道,得免邪知,得从真修。

    2018年04期 No.144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 论虞氏易学的文脉渊源与新变意义——以虞翻《易》注术语为中心

    田胜利;

    虞翻易学依托《周易集解》得以留存于世,虞氏《易》注讲究卦变、互体、半象、飞伏等条例,《易》注术语丰富。这些术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位、中、应、承、乘、旁通、比等术语是对先秦易学术语的赓续,隔、半象、消息卦衍卦、成既济定说等术语和体系,则是虞氏对汉代易学的吸纳与新变所在,梳理虞翻《易》注的术语系统,有利于厘清虞翻易学的真实面貌。

    2018年04期 No.144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 僧制与治僧:论太虚大师僧制改良中的治理思想——以《整理僧伽制度论》为中心

    王川;

    太虚大师的《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体现其僧制改良思想的重要文本。其中所涉及的对僧人的规训与治理,对政教关系的处理,各种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争竞,以及佛教制度的中国化和僧制的现代化问题,都值得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太虚的制度设计除了设置佛法僧园这样的中央统一管理机构以外,更是通过一整套的建制将僧团控制推向基层,并且在有形的管控之外更辅以神圣空间的心理上的控制。即使是寺院、庙宇、现代僧团这样的远离世俗的神圣空间,实际上也被权力所渗透与包围。现代僧团的清规戒律与僧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僧人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的规训与支配。而且这种权力的传播机制是自我生产、增殖与复制的,它不是通过外在强制的方式去征服支配对象,而恰恰是建立在支配对象的自我认同与服从的基础上的。在某种程度上,戒律对于僧人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禁止、否定层面上的外在约束,反而是僧众建构身份认同的内在需要,是神圣与世俗的分界的重要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对违反戒律的僧众的处置方式正是观察神圣权力的一个窗口,因为权力恰是在对权力的反抗和违拗中更清晰地展示自身的存在,并在这种展示当中进一步得到巩固与传播。

    2018年04期 No.144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文化建设

  • 乡村振兴与文化活力——人类学参与观察视角下浙江桐乡M村经验分析

    张静;

    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推进乡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转型。M村利用自身优势,因时制宜,传承优秀民俗,建设现代文化礼堂,培育生态文化理念,引导村民文化自觉意识和接受多样性文化,辅助和加强乡村文化治理,以实现富裕、和谐、文明、宜居新乡村风貌。

    2018年04期 No.144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情感共鸣:文化场景建构的内生动力

    苟爽;

    新时代文化发展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注重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需要",这就考验我们创造的文化场景是否能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在地资源确定文化类型,依靠场景符号输出价值,传递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感性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因此,构建情感共鸣式的场景才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创造具有复合型体验和情感价值的文化场景,在场景内构建"感觉结构",用符号燃起对话的火花,达成共识与默契,潜移默化中促成人们的行为,实现文化场景从"有序"到"有趣"的转变。

    2018年04期 No.144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PDCD”模式初探

    陈思琦;李雨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世代相传的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如何科学并具开创性地展开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非遗现有传承方式展开分析,论述了"非遗教育传承"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PDCD"非遗教育传承模式,对其构成的四个部分进行了详细解析,希望以此为非遗教育传承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2018年04期 No.144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文学批评

  • 论词牌名小说的文体渊源与文化意义——以《梅嘉庆传》为例

    孙文起;

    词牌名小说,即是以词牌名或曲牌名为基本词汇素材,借助词牌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学叙事的小说作品。明代通俗类书《绣谷春容》收录了五种词牌名小说,其中以《梅嘉庆传》最为典型。词牌名小说属于谐谑文学的一种,"集词牌名句""集词牌名词"是词牌名小说的早期形态,苏轼《杜处士传》、李衍《陈子衿传》与词牌名小说有着深厚的渊源。词牌名小说是词牌与小说的巧妙结合:词牌在小说中不仅用于指代事物,还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小说为词牌"变体为文"创作条件,作者凭借个人才情和艺术积累,使得词牌文化得以施展。词牌名小说是雅、俗文学交融的产物,词牌的本事典故、艺术内蕴提升了通俗小说的文化品质,展现了明代通俗文学创作的文化心态。

    2018年04期 No.144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隐逸文化的淳化与深化——论金元全真诗词的隐逸观

    郭中华;

    在金元全真宗师所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中,浸蕴着深厚而浓郁的隐逸文化思想。其中包括锤炼心境、归趣仙道的隐逸指向;和光同尘、随机接物的隐逸法门;以及安贫乐道、无为应缘的隐逸境界等。此中深趣与智慧耐人寻味。全真诗词这种独具特质的隐逸观念,不仅有力推动了金元时期社会化的隐逸浪潮,丰富和扩充了世人的隐逸形态,而且淳化和深化了中国由来已久的隐逸文化。

    2018年04期 No.144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论寒山寺《枫桥夜泊》诗碑

    董粉和;吴艳丽;

    碑刻作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内涵丰富。寒山寺是一座历时一千五百余年的著名的寺院,碑刻十分丰富,其中最著名者为三块《枫桥夜泊》诗碑,分别为宋朝王珪、明朝文征明、清朝俞樾所书,近现代仍不断有人题写《枫桥夜泊》诗碑,寒山寺碑廊中的《枫桥夜泊》诗碑数量不断增多。今天寒山寺建造的"中华第一诗碑"更是将寒山寺诗碑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2018年04期 No.144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 论《槐轩杂著》与《槐轩杂著外编》的价值

    马旭;

    《槐轩杂著》与《槐轩杂著外编》均为刘沅文集,《杂著》四卷,《外编》四卷,共八卷。《杂著》由刘沅亲订刊刻,《外编》则是由刘沅孙刘咸炘编撰而成,文集体裁广泛,包含序、说、考、辩、记、论、书、祭文、墓志铭、墓表、传、杂著等文体。其中碑记文、考辩文内容多与蜀地文化有关,对保存蜀地文化、传承巴蜀文学有积极作用。

    2018年04期 No.144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 环境美学背景下家园感的建构——兼评姜诗散文创作

    丁亚玲;张倩;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外影视剧的播放渠道与展示平台得以极大扩展——这大大带动了影视剧字幕翻译领域的发展进步。当下,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等)的众多影视剧、情景喜剧等引入中国,而与之相应的字幕翻译也逐渐成为传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基于文化交流的角度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英语国家情景喜剧中的幽默语的字幕翻译进行探析,总结其翻译策略与转换技巧,显然于影视文艺的跨文化交流不无裨益。

    2018年04期 No.144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