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巴蜀文化研究

  • 巴文化论

    谭继和;

    巴文化与蜀文化是巴蜀地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两大主干部分。本文专题论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銅时代、铁器时代,巴文化的发生,巴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论述巴文化的基本轨迹、发展规律及其主要特征;阐述巴物质文化景观遗产与口述史精神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巴文化在陇蜀广域龙头文化中的历史方位。

    2018年09期 No.149 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王士禛追蹑杜甫遗踪钩沉

    潘玥;

    杜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既有的文化形态、精神存在和思想资源,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以不同凡响的风貌,令世人惊讶,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敬爱、诠释。清代文学家王士禛,一生钟爱杜甫,两次秦蜀之行,用心搜寻杜甫遗踪,通过诗文予以详细记录,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菲财富,值得我们珍视。

    2018年09期 No.149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 壬子癸丑学制下四川国学院的转型

    魏红翎;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初年建立的一套新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分水岭。成立于1912年的四川国学院正是众多传统学校中的一个代表,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它选择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道路,力求寻找国学教育在西方学制下的融合之路。国学院的发展历程从具体而微的角度揭示了传统教育的艰难转型过程。

    2018年09期 No.14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 20世纪以来李冰研究述论

    李钊;彭邦本;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李冰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在对其简要评议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课题规划到微观的深入探究、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从研究旨趣到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等诸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冀望对推动李冰研究的纵深拓展有所裨益。

    2018年09期 No.149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历史论衡

  • “前四史”流变略论

    熊锐;

    "前四史"现一般皆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部史书。其实这样的统称并非一蹴而就。"三史"的概念诞生更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史"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书;唐代起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进入"三史"。南宋以后,《三国志》渐趋流行。至清代,《三国志》大热,"(前)四史"概念被进一步接受。在"前四史"之形成过程及确立后,对其中史书的比较研究贯穿其间,此亦为这一流变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09期 No.149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从班氏家风传承看西汉豪族的世代兴盛

    邓桂姣;

    西汉豪族屡遭皇权轮番打压,大多难以长兴;但夹缝中又暗藏生机,有些豪族如班氏终西汉两百余年皆长兴不衰。这些豪族兴衰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家族风尚。班氏家族风尚的时代意识强,处于动态发展中,经历了称雄任侠到守正谦退、慷慨少文到文武双兴、忠正耿直到明哲自保的演变;家族传承意识亦强,有一以贯之的经营实干精神;演变与传承相互融合,呈现相对开明、兼容并蓄的胸怀。班氏始终臣服皇权、紧跟形势自我调整,成为皇权的基础力量而非对抗力量;始终严谨家族风尚,传承优良家风家学;始终务实地发展自身实力,谨慎谦退,规避政治漩涡。班氏长兴之道为探索西汉皇权强化下豪族的长兴之路提供了代表性答案。

    2018年09期 No.149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近代长江上游港口与腹地经济关系的比较研究——以宜昌、重庆、万县为中心(1877-1936)

    徐蕴;

    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互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基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特殊性,笔者分别对近代长江上游三港的贸易情形、进出口商品、交通因素、腹地空间进行分析,探讨三港与腹地经济关系的共性与差异,并对三港商业腹地的相互重合部分和共同重合部分进行考察探索,力图展现内陆沿江港口在交通运输、进出口商品结构以及腹地分布等方面所独有的特点,从而体现近代长江上游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总体特点。

    2018年09期 No.149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儒释道研究

  • 张栻论“中”与“性”

    汪楠;

    张栻作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中"与"性"的看法受到了周敦颐的深刻影响,他在同朱熹书信来往的过程中,对其师胡宏的论性之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二人皆反对胡宏的"中者,性之道乎"一说。而胡宏的"全体"之说在张栻那里成了"统体",并且张栻认为此"统体"即为"理一"之中,而此"中"则散为"万殊",此"万殊"则即为"时中",而此"中"非"性体"而只是"状性之体"。同时,在如何看到"性善"一说的问题上,张栻提出了"名"与"实"相结合的路径,"善"为(万物)性之名而其实则各异。

    2018年09期 No.149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 般若、坐禅与道元对“娑婆世界大宋国”临济宗的批判

    李熙;

    在道元的禅学方法中,基于空思想和不二论的般若是传承正法(坐禅)的原因,而通过坐禅开悟可言说般若。这是一个般若、坐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的、带有时间性而又无始无终的神秘循环,被道元用来限定正法传承者的范围,并在处理宋朝和日本的禅学问题、宗派问题上各有作用。道元与道一、宗杲等都以般若思想作为根据,差别主要体现在基于现实考量、各自的禅学运用般若思想的范围、层面、程度和看待坐禅的不同观点上。

    2018年09期 No.149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道教二十四治刍议

    邢飞;

    "二十四治"是研究早期道教绕不开的重要问题,虽然现有成果不少,但关于此问题我们依然知之甚少。现有文献材料并不支持我们完全搞清楚"二十四治"的具体情况,但通过文献梳理,廓清边界,有助于我们理清某些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亦很重要。

    2018年09期 No.14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 试论王重阳对时代精神的融摄与金元全真旨趣的形成

    高丽杨;

    王重阳是金元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和道教宗师,他通过修正传统道教的思想立场和宗教服务方式,创立了对中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都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真道。全真道的文化旨趣,立足对时代精神的准确判断和积极融摄,不仅在当时开辟了道教文化发展的新境界,而且对其后几百年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典范。虽然就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而言,三教融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只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采取了以教团为载体推动三教融合的社会实践形势。这也决定了当时政治文化舞台上,比较儒佛而言全真道成为最耀眼的社会力量。其预流的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它文化之间的模式以及其自身文化独立性的模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经验到今天还具有重大示范和借鉴价值。

    2018年09期 No.149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文学研究

  • 明末说唱批评的突破

    田莉;

    明中叶以后,文人开始高度重视和欣赏民间艺术。说唱以及在说唱基础上发展成熟的白话小说、戏曲、市井民歌等通俗艺术也开始得到文人的肯定,并且备受赞赏。文人们在品赏这些通俗艺术之外,也以多种形式探讨了其中的理论问题和创作问题。明代批评家往往在戏曲批评中以说唱为戏曲的参照对象,揭示出说唱与戏曲的不同所在,从而也阐释出说唱表演的本体性质。如果说明末批评家发现和阐释戏曲表演的本体性是对明中叶戏曲批评理论的突破,那么其戏曲批评文字中对于说唱本体性的理论认识,也是对此前说唱批评的突破。

    2018年09期 No.149 10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 “说书”概念及其文化转移

    孙越;

    今人往往把"说书"的含义等同于"说唱",视"说书"与"说唱"为同义词。实际上,"说书"概念丰富,具有解说某种或某类书籍,指代特殊官职、特殊文体,表示说唱曲艺活动这四层含义。前三种"说书"概念都产生自以经史典籍为代表的雅文化之中,而具有说唱含义的"说书"概念则源于以俗文学为代表的俗文化之中。"说书"概念从雅文化到俗文化的流变过程中在说书对象、说书方式、说书内容方面发生转移,使得两种文化层面中的"说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真正而全面地理解"说书"概念及其文化转移,才能有助于弘扬与传承曲艺类说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09期 No.149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 论金元全真诗词和合文化的思想内涵

    郭中华;

    金元全真诗词中蕴含着丰富而多元的中和文化思想,其视角宏阔、内涵丰赡。全真诗词作家倡导,从自我视角出发,内在弥合分别之心,以圆融心境;从社会视角出发,外在行迹和光同尘,以和合尘俗;从宇宙视角出发,与自然万物相合一,以融归天地。全真这种多视角多层次的和合文化,不仅是对传统中和圆融文化精神的承袭,而且是对这一文化境界及内涵的新阐与丰实。

    2018年09期 No.149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 香港《译丛》与杨绛作品的对外译介传播

    葛文峰;

    香港《译丛》(1973-)是域外读者瞭望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1980-2011年,《译丛》前后共计译介杨绛作品11种,并推出《杨绛专号》,纪念其百岁诞辰。《译丛》的杨绛译介选材涉及散文、小说、戏剧、札记等文体,构建出她的文学概貌;译介策略以海外读者接受为旨归,以传译文学精髓为原则,"译"与"介"相结合。目前,香港《译丛》译介的杨绛作品已经成功传播到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广受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通过《译丛》,杨绛作品开启了"走出去"的世界之旅。

    2018年09期 No.149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文化视野

  • 基于全域旅游的四川省藏羌彝走廊文化遗产开发策略研究

    陈格;芮田生;

    四川省藏族、羌族、彝族文化遗产丰富,集中在四川西部,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文化遗产走廊。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而言,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为了促进这些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健康协调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对这些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主题文化体系;并从五个方面将全域旅游理念具体运用于藏羌彝走廊文化遗产开发,包括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思维,满足游客个性需求,提升旅游业协调发展水平,突破旅游空间,以及助推自主旅游模式,从而提高藏羌彝走廊文化遗产的旅游综合效益。

    2018年09期 No.149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 新闻通讯写作艺术琐谈

    李银昭;

    新闻报道质量高低,事关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如何选准主题,深入采访,精心写出有深度、有思想、高质量的通讯报道,是当下媒体人无法回避的课题。一名优秀的记者要站位高,放眼远,敏锐地捕捉鲜活的能折射时代深刻变化的新闻题材。在采访中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新闻事件的"内核"。在写作过程中,记者应以工匠精神自励,精益求精地围绕主题,分清层次,深入浅出,锤炼出高屋建瓴、见微知著,有厚度和广度的不负读者、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

    2018年09期 No.149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民间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初探

    朱昌渝;

    民间文化有着许多适合幼儿教育的价值。但在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中,须突出文化特性的同时关注儿童需求,实现文化传承和儿童发展双重价值的实现,同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要有限度。为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初始教育和儿童文化归属感、民族意识培育的时代重任,实现儿童身心谐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筛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资源,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

    2018年09期 No.149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中华文化论坛》文献引证规范

    <正>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推进期刊编辑工作规范化,《中华文化论坛》采用2007年北京"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所确定的《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要求,说明如下:一、统一以脚注(页下注)形式标注引证文献。二、注释序号用(1),(2),(3)样式,每页重新开始。三、标引规范示例:中文专著:责任者(责任方式)/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责任者

    2018年09期 No.14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 征稿启事

    <正>《中华文化论坛》(月刊)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品牌期刊。目前主要栏目有:历史论衡、文学研究、儒释道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学术述评等。为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我刊特面向学术界征集优秀稿件,相关要求及说明如下:一、内容及字数要求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学术创新性。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认真核对引文,严禁抄袭并避免大量征引二手文献。文章篇幅以8000-20000

    2018年09期 No.149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