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论坛

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文化

  • 周人居豳时代的共同体建设

    杜勇;

    周人居豳时代约当夏末商初至武乙统治初期,历时三百多年,是先周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公刘带领周族人迁往戎人生活的豳地,把擅长农耕与畜牧的两个部族有效统一起来,建立了君统与宗统相结合并超越部族利益之上的政治共同体,从而形成天下为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促进了豳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周人通过与豳地原住民和平交易,和谐共处,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化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把农耕、畜牧业和手工业经济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周人利用定居生活的有利条件,积极从事精神文化事业。豳地考古遗址中比较常见的卜骨,作为宗教信仰遗物,反映了周人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不少卜骨文字和陶文符号,与殷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相承性,表明周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成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2020年01期 No.159 4-1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 清华简“奴卢之戎”试考

    史党社;

    清华简《系年》所记商周之际的"奴卢之戎",与秦封泥中的"奴卢"、《汉书》所记河西"罗虏"可以对读,本属于西北地区的羌系人群。从先秦到秦代的"奴卢"、汉代的"罗虏",再到唐代作为彝族先民的西南乌蛮一部的"卢鹿",以及近代的"罗罗"(彝族),可能存在源流关系。结合秦封泥及其他历史资料分析,"奴卢之戎"是秦奴婢的重要来源之一。

    2020年01期 No.159 13-2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1K]
  • 清华简《越公其事》释词

    张新俊;

    清华简《越公其事》中有"敦刃""敦齐兵刃""■冒兵刃"等词,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简文中的"敦刃"当读作"蹈刃","敦齐兵刃"是整顿、收拾兵刃的意思,"■冒兵刃"可读作"犯冒兵刃"。

    2020年01期 No.159 21-2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9K]
  • 何簋与周初对功臣的等差封赏

    王进锋;

    何簋有形制、纹饰和尺寸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件,其上的铭文小异而大同。何簋材料公布以后,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何簋中的"何"与何尊中的"何"是一人;其主要内涵是,周公在第二次灭商后,赏赐三个族的民众给有功勋的何,让其从本身所在的贵族大家族中独立出来,建立新的家室。何簋铭文的释读,为探讨周初对功臣的等差封赏提供了契机。

    2020年01期 No.159 29-3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神话学研究

  • 神话学可以改写历史吗?——从鸿蒙的激活说起

    叶舒宪;

    华为注册商标激活《山海经》鸿蒙神话。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帝王之死情节,灵宝黄帝铸鼎塬遗址墓葬、红山文化顶级墓葬、凌家滩遗址墓葬的殉葬玉器,实是贯穿中国历史的玉石神话拜物教信仰。本文通过良渚文化遗址墓葬出土玉器上的神徽以及三星堆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以及《山海经》鸿蒙论证中国创世鸟神话的原型,进而探讨了用四重证据法进入神话中国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了神话学能否进入的历史研究、再造历史的问题。

    2020年01期 No.159 40-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1K]
  • 中原神话调查与研究

    程建军;

    中原是中国汉族神话产生和流传的中心地区。中原神话是指中国古文献中已有零星记载,至今仍流传在中原民间口头上的著名神话。20世纪80年代起,由河南大学张振犁先生首倡,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中原神话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发现,中原神话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呈集群式分布的特点。近几十年来,对中原神话的发掘与研究,使中原神话完整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弥补了中国汉族神话"零散"的缺憾。

    2020年01期 No.159 49-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 四象:神话与生活

    陈江风;

    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是中国人崇拜了几千年的天文星象,神圣而又崇高,到汉魏形象维持不变。但唐宋后世的神话形象中他们却有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社会统治者思想的变化。通过图像变化,我们了解了中国四象崇拜的雄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了解了中国神话从四象动物崇拜到二十八宿英雄人物崇拜的传统中国"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历史。

    2020年01期 No.159 55-6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2K]

儒释道研究

  • 《周易》“与天地合其德”之生态美学解读

    李天道;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2020年01期 No.159 62-6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 北宋云门宗释承古生平事迹新考

    金建锋;

    释承古是北宋时期云门宗禅师,在宋代禅宗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有关释承古生平事迹中的生卒年、籍贯、参访尊宿,开悟、扬名、开堂说法及著述等论述尚有舛误或未能深入研究之处。要之,厘清释承古的主要生平事迹,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他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020年01期 No.159 69-75+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 宋元道教黄箓斋中的沐浴法事

    姜守诚;

    沐浴科仪是宋元道教黄箓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沐浴法事的节目安排、坛场陈设、神祇信仰、仪式文检等情况,在明《道藏》收录的宋元道书中多有涉及。透过这些记载,我们得以了解沐浴科仪的特征、功用及其在黄箓斋中扮演的角色。概括说来,沐浴法事乃是围绕为亡魂洗涤污秽、消除宿罪这一核心理念而敷演展开,其在整个黄箓斋的节目编排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020年01期 No.159 76-8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 朱熹理气论与有机世界观

    康德衡;

    朱熹年轻时游心于佛道,从中参悟宇宙玄机并形成了自己的理气本体论。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在朱熹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理气交融的宇宙结构论,远远超越西方哲学混乱纠结的心物之争。在儒家世界观的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尽人力而听天命"的人生观,一方面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又怀有高度的敬畏心,做到行止有度、不逾规矩。而这正是值得今人去追求的理想人格。

    2020年01期 No.159 90-9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现代文学研究

  • 巴蜀迁台诗人与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歌——以覃子豪、汪启疆为例

    陶兰;李永东;

    海洋诗是台湾地区当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创作新潮。巴蜀迁台诗人则是在1949前后因社会巨变而从故乡巴蜀迁徙台湾地区的诗人群体。七十年来,他们在台湾当代海洋诗歌领域的耕耘和收获颇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覃子豪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主要是以诗歌创作、诗歌理论、队伍建设为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开启新潮。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以汪启疆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在壮大队伍、兴盛创作,彰显诗歌海洋特性和改变"隔岸观海"的传统书写模式等方面,促进了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2020年01期 No.159 94-99+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6K]
  • 民国诗坛“新”与“旧”之变奏——以“身份错位”的诗人诗歌创作为中心

    徐钰茹;

    诗歌的新与旧,是民国诗学避不开的一个重要议题。一般说来,新体诗是欧化的、外来的语体诗,旧体诗是传统的、本土的古典诗,二者存在尖锐的矛盾和深重的隔阂。但是,大量的旧体诗人新诗之尝试和新文学家旧诗之创作现象,却值得玩味。这种"身份错位"的创作现象,引起时人的关注,也引发他们对诗歌"新"与"旧"作进一步探讨。从众多的论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新诗和旧诗,多怀宽容与学习的态度,持可调和之论,并希望新、旧体诗"取之所长,补之所短",健康发展。

    2020年01期 No.159 100-10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南京安魂曲》:创伤叙事与历史建构

    林瑞韬;

    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伤,它一直遭遇创伤叙事的困境。华裔作家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挖掘出大屠杀悲剧的众生万象、复杂人性、侵华日军的血腥暴行、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和痛苦,见微知著,真实而全景式地重构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南京安魂曲》运用各种创伤叙事策略,呈现个体创伤的静默,以及对历史创伤的表述与见证,绘制了一幅多声部的、多元化的、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历史画卷。

    2020年01期 No.159 109-11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公文及图书版本研究

  • 汉代公文碑体式及特征探析

    李雪梅;

    汉代公文在碑石上表现为三种体式,一是在铭赞体碑文中载录公文的复体式公文碑,二是以格式公文为主的单体式公文碑,三是在纪事碑、铭功碑中记载公文颁发之事或公文主旨的法律纪事碑,前两者是汉代公文碑的主导体式。与唐宋公文碑相比,汉代公文刻石外观辨识度不高,在碑石上刻写公文的制度尚不规范,故汉代"公文碑"尚处于初兴状态,未成为独立的碑刻类别。

    2020年01期 No.159 117-129+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 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大金国志》抄本考论

    罗颖;罗新本;

    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在近期古籍重新著录时发现一部钤有"楝亭曹氏藏书""长白敷槎氏堇斋昌龄图书印""次公"等朱印的抄本《大金国志》。此三个印主分别为曹雪芹祖父曹寅、曹寅外甥富察昌龄、民国名人邵瑞彭,此本是抄自明本;曹寅遭雍正整肃后此本被昌龄收藏;昌龄家衰败后流入书肆,民国时被政治文化名人邵瑞彭收藏并重新装订;邵去世后被华西大学收藏;解放初大学院系调整时调入现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此本抄自名本、由名人收藏、传承基本有序、历经劫难侥幸存世、保持状况较好,是一部难得的珍本。

    2020年01期 No.159 130-13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1K]

文化视野

  • 中国文化此岸信仰精神的形成发展及意义

    陈廷湘;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解决本民族成员的终极关怀问题。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最终形成了此岸信仰体系,即不从彼岸世界寻求终极关怀,而在此岸世界,亦即历史世界寻求终极意义。这个信仰体系的形成从周人怀疑天帝开始,到孔子创立儒学大体形成。宋代理学家面对释道,尤其是佛教的冲击,曾试图将儒学改造为有超验意义本原的信仰体系,但由于理学毕竟不能完全脱离儒学,最终并未建构起彼岸信仰体系。中国文化仍然以此岸信仰为国人提供存在的终极意义。这种信仰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造就了一代代为道义而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也为社会提供了特有的精神支柱。此岸信仰靠世代知识分子的道灌输而得以传承不绝,这为当代信仰的维系提供了历史根据和文化地基。

    2020年01期 No.159 135-141+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 文化适应:高校精准扶贫的困惑与消解

    敬再平;

    融入当地文化、促进不同文化形态的理解与对话、增强文化适应是高校精准扶贫价值达成、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高校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不同扶贫主体经历着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存在主流文化对贫困文化的误读与偏见、学术文化遭遇行政文化的尴尬、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等文化适应的问题,而关注帮扶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增进不同扶贫主体的文化融合、强化对帮扶对象的人文关怀是促进高校精准扶贫文化适应的有效路径。

    2020年01期 No.159 142-14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邓惠;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范式,因此由于规范性和难度系数性较高的原因,很多高校体育对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开展程度并不高。但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性有一定积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体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相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业设计与现实架构的良好结合。

    2020年01期 No.159 147-1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7K]

书评

  • 马德富《杜诗语言艺术论稿》遗著整理小记

    冯宪光;

    <正>马德富生前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20余年作为主编之一从事《苏轼全集校注》的工作,同时进行杜诗语言艺术的系统研究。不幸于2017年因病逝世。他去世前,写下便条,托付我为他的遗著出版尽力。遗著整理完毕,写此小记,以纪念把一生心血贡献给中华优秀文化研究事业的亡友。

    2020年01期 No.159 150-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中华文化论坛》征稿启事

    <正>《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品牌期刊。目前主要栏目有:历史论衡、文学研究、儒释道研究、巴蜀文化研究、文化视野、学术述评等。现面向学术界征集优秀稿件,相关要求及说明如下:一、内容及字数要求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有学术创新性。来稿文责自负,作者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文献引用应符合我刊文献引证规范,严禁抄袭并避免大量征引二手文献,并请作者在投稿前将注释引文逐条核对准确。文章篇幅以8000-20000字为宜。二、格式要求论文应包括标题及摘要(200-300字)、关键词(5-7个),并附标题和摘要的英文翻译。标题要求言简义赅,准确表述论文内容,一般不要加副标题。正文各章节标题

    2020年01期 No.15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中华文化论坛》文献引证规范

    <正>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推进期刊编辑工作规范化,《中华文化论坛》采用2007年北京"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所确定的《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要求,说明如下:一、统一以脚注(页下注)形式标注引证文献。二、注释序号用(1),(2),(3)……样式,每页重新开始。三、标引规范示例:

    2020年01期 No.159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下载本期数据